羅洪的長壽之道
羅洪是著名作家、翻譯家朱雯的夫人,“陟岵草堂”典出《詩經·魏風》中的篇名,蘊含思念父母之意。原來朱雯年輕時離家外出求學,1927年他父親不幸去世,隔了幾年,母親又仙逝,這對年輕的朱雯心靈打擊很大,為紀念雙親,他把書齋命名為“陟岵草堂”。當年,朱雯寫過不少讀書札記,后結集為《陟岵草堂詩話》。他與羅洪結婚后,“陟岵草堂”成了他們伉儷的共同齋名。書齋十多平方米,陳設富有書卷氣,一只碩大的書桌面窗而立,室內掛著幾幅名家書畫,幽幽地透出一股書香味。羅洪身材不高,頭發有些花白,雖然年近百歲,但精神矍鑠,行動自如,一口純正的上海話,講得依然糯軟、清楚。
羅洪說:“我的長壽,得益于心境平靜,寵辱不驚。”羅洪一生出版了十多部小說集,建國前,被著名作家趙景深譽為“真正的小說家”。
解放后,又被推崇為全國“十大女作家”之一。無論是在眾人喝彩的得意歲月,還是在下放勞動的迷茫日子,她都抱著一顆平常心。她患有高血壓,但一粒復降片,足以平穩血壓,至今已有幾十年。如今,她過著平靜而有序的生活。每天早晨5時起床,自己漱洗完畢,然后準時收聽6時的早新聞。上午讀報、看書。她訂有多種報刊,書大多是讀現代小說。吃過中飯,小睡一會,大多是躺在床上翻翻報紙,然后瞇上幾十分鐘,一般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午睡后構思寫作。她晚年寫的《孤島歲月》《羅洪散文》就是這樣問世的。
二是腦子要多用,手腳要多動。羅洪生來瘦弱,一副文文靜靜的模樣。由于職業的習慣,平時坐著看書寫作較多,但她注意活動,她認為生命在于運動,長壽在于多動。對于作家來說,腦子要多用,格子要多爬,手腳要多動。她一生堅持勞逸結合,動靜配合,看書寫作一會,必然下樓走動走動。她平時喜歡散步,住宅周圍地區她都走過,一樓一宇無不熟悉,八九十歲時,還能從地處淮海中路的家里散步到徐家匯。
三是飲食清淡,不宜過飽。她說,吃東西,寧可三分饑,不可十分飽。不能看到好東西,饞心上來,吃得飽透,這是傷身之舉,不是養生之道。她平時早飯大多吃泡飯,半碗足矣,佐之醬菜,油氽花生。中飯,二葷一素一湯,或者二素一湯,米飯半碗。晚上也是如此。她吃飯不挑不揀,排骨、紅燒肉、五花肉都吃,但油膩不能太重。她說:“吃得清淡,活得自在。”說著,樂呵呵地笑了,一副天真無邪的模樣,逗得我們也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