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養生技巧
莊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跟思想家之一,跟孔子老子都是一樣的,那他有事怎么看待養生的?有是怎么養生的。養生的秘密到底在哪?
莊子的養生技巧
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莊子,就認識到生老病死如同晝夜一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他以古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的生死觀為訓,在生之年不尋歡作樂,空耗精力,也從不因為“老之將至”而畏懼死亡。莊子活到83歲,無疾而終,他的壽命比同時代的人平均壽命翻了一番多。
他的養生之術有四:
一是少私。他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滿腹,遇事便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思想上終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貪財之心,使精神寬慰,“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心底無私的人,才能胸懷博大浩遠,不計較功名利祿,生活物質“取之有道”,才能夠知足常樂,心地坦蕩,必獲大壽。“少私多壽”,是莊子總結的養生規律。
二是寡欲。“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必招禍染病。一個人如果抑情欲,就不會欺男霸女,損腎傷尊;節食欲,就不會謀財害命,貪吃傷身;寡權欲,就不會投機鉆營,逢迎傷神。“多行不義必折壽”。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身、圖其志、創其業、潔身自好的人,才堪稱大丈夫,偉男人。“寡欲多壽”,是莊子推崇的養生要訣。
三是清靜。莊子認為靜默祛病。如果一個人終日躁動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會心力交瘁,百病叢生。他提倡,凡有志于養生者,都應當磨煉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于在紛亂的環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自我穩定,做到輕松自如。為此,他首創了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清靜多壽”,是莊子倡導的養生法則。
四是豁達。莊子認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莊子主張處世要樂觀。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鶴,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消遙自得,幽閑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籠中之烏雖然飲食充足,但有翅難飛,蹦跳不能,成天低頭不鳴,無精打采,因之難以全生。一個人長期錮于自己設置的精神枷鎖之中,必然會憂愁苦惱,“病由心起”。“豁達多壽”,是莊子養生和處世的切身經驗。
從養生學看孔子
孔子一生,幾乎就沒有中斷過讀書做學問。“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年輕的時候。“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已在魯定公六年,“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之后,那時孔子有四十七八歲了。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差不多也在那個時候。周游列國十四年,被季康子派人請回魯國,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那時他已六十九歲,此后索性潛心做學問編“六經”去了。在中國古代,年過半百便是“老漢”,七十已在“古稀之年”,孔子稱得上是“活到老,學到老”了。
一般人讀書只為敲開“幸福之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盅粟”,或許就是最直觀的表述。一旦敲開了不同標準的“幸福之門”,也就要與書籍“拜拜”了。孔夫子卻并不全然如此。“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學”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想法不敢為他打保票,年近五十,“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既無關讀書做官,也就說不上是為“黃金屋”,為“顏如玉”,為“千盅粟”而讀書做學問了。至于“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之時,孔子辭去魯國的官職已有六年,即按年齡計,也算得上是“離退休干部”了,那時他正在周游列國,棲棲遑遑到處奔走,以求有人慧眼識珠。在那樣困境中,仍能“憤而忘食,樂而忘憂”,可見已經習慣成自然。
但我以為,“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之后,依然能靜得下心來做學問,修“六經”,這是最不容易的。興致勃勃地返回魯國,很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復出”的希望終于落空,政治生涯由此終結,對于熱心于政治的孔子,這幾乎就是滅頂之災。而且,在此之后,致命的打擊又接踵而至:六十九歲時,他的兒子孔鯉去世,此為老年喪子,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七十歲時,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英年早逝,使他連呼“天喪予”,其悲痛程度不亞于喪子。諸如此類,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使人精神崩潰,陷于絕望。孔子卻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沉下心來做學問編六經的,其毅力確非尋常之人可以想象。
總結:看莊子與孔子的養身之道,希望小編為大家準備還不錯,看好做,做養生達人。讓長壽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