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為什么寧愿死 也不愿到這里去
2017-02-27 12:46:45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寧古塔最早見于文獻是《清太祖實錄》,寧古塔有新舊兩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
寧古塔最早見于文獻是《清太祖實錄》,寧古塔有新舊兩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許許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里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里,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來。金鑾殿離這里很遠又很近,因此這三個字常常悄悄地潛入高枕錦衾間的惡夢,把那么多的人嚇出一身身冷汗。
有一本叫做《研堂見聞雜記》的書上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當時另有一個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陽堡,也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與寧古塔一比,尚陽堡還有房子可住,還能活得下來,簡直好到天上去了。
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遙遠的寧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們的第二故鄉。當他們對著“流放寧古塔”圣旨謝恩后,便邁著失落、沉重的腳步,帶著夾板,帶著不白的屈辱,經過幾千里路途的艱辛和苦楚,來到這里。
中國人都追求落葉歸根,很多文人才子被流放到這么寒冷的地方,他們其實寧愿死,也不愿流放到這里,死了至少還可以落葉歸根在故鄉,而流放到寧古塔就是每天望著這一片寒冷貧瘠的土地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