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老中醫徐景藩的獨家養生秘籍
徐景藩 生于1927年,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如今,我已84歲高齡,但仍思維敏捷、行動自如,堅持在一線為患者服務,而這些都得益于我“飲食有節、防怒戒滿、愉悅為貴、勞逸適度、絲竹琴聲、體育強身”的養生之道。下面為你解讀老中醫徐景藩的獨家養生秘籍。
專家簡介
徐景藩 生于1927年,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2009年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有《脾胃病診療經驗集》等2部,曾參編《中醫內科學》、《現代中醫內科學》等4種教材。擅長治療脾胃病。
對于養生,我有一套獨特的方法——
恬淡隨緣 修心養性
●飲食有節 體育強身 勞逸適度
我認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即是養生保健之道。我一貫主張飲食宜清淡,五味應適度,不要吃得過飽。平時我經常練習自己創造的松筋操、頸項操、呼吸操和眼保健操等,以達到強壯筋骨、抗老防衰的目的。此外,還應注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
●防怒戒滿 愉悅為貴 擅用膏方
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志的太過與不及,都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失去平衡。我常說人生在世,有一顆平常心,學會“隨緣”二字,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即可消除諸多煩惱。此外,要有自信心但不能自滿。
我不僅十分注重心理保健,作為脾胃病專家,我還有獨特的養生膏方。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其主要表現為精力不濟、頭暈、腰酸、乏力等,當出現以上癥狀時,先要調脾胃,如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膏方(膏方是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單味或多味藥物組成方劑,制成補膏,用以補養身體)等。
●讀書為樂 潑墨揮毫 絲竹琴聲
我認為,讀書養性是莫大之樂,特別是對中醫經典著作的各家學術,我反復閱讀,溫故知新,其中樂趣,難以言表。我把“心無機事,案有好書”作為養生座右銘。
除了讀書臨證,空閑時我還喜歡潑墨揮毫,臨摹名家法帖,曾經一氣呵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穩端莊。我認為書法為“紙上的太極、墨上的氣功”,可陶冶人的性情,修心養性,排除心中的憂慮和煩惱。從書法藝術中吸取精神營養,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
自幼喜愛音樂的我,一生中沒有離開過樂器,業余時間也常拉拉、彈彈、吹吹。到了老年,我改學電子琴,學習、工作之余,自娛自樂,有益身心。
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是我一生的不懈追求,保持本色,提倡和諧,樂在自然,也是我所領悟的岐黃之道。
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根據我的實踐經驗,除了內服藥物外,還需配合外治法,效果較佳——
口腔潰瘍、胃痛、泄瀉 不妨試試外治法
專家解讀:消化系統疾病是一種發生在口腔、唾液腺、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等臟器的疾病。臨床上常將口腔及唾液腺疾病列為口腔科疾病,其余多為內、外科疾病。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我經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一些外治法,現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口腔潰瘍
●選取幾個大而完整的雞內金,用鑷子夾住,在酒精燈火上直接燒至焦黑,然后放在干凈的白紙上,待冷卻后研為細末,貯存于小瓶中。使用時把口腔漱干凈,用少量雞內金粉敷于患處。如果是舌尖潰瘍,可將手洗凈擦干,把少量雞內金粉置于手掌中,用舌尖舔藥粉即可。敷藥后半小時內不要進食、喝水,每日2~3次。尤適用于反復發作且無明顯紅、痛癥狀的口腔潰瘍患者。
●取五倍子(炙)3個,生石膏10克,冰片0.3克,共研為極細末,取少量粉末敷于患處,或用少許蜂蜜調勻后敷之。每日2~3次。尤適用于紅、痛癥狀較重的口腔潰瘍患者。
胃痛
●夏日取鮮生姜500克,將其洗凈、去皮、切片,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去渣取濃汁,均勻滴灑在平鋪的棉花上,在烈日下曬干。用薄布包好,縫成約25厘米×20厘米的兜肚,在三個角上縫細繩,上角掛于頸部,左右兩個角圍在后腰上,下端懸垂,一般在秋后即可應用。適用于各種慢性胃痛者,尤其是受寒后胃痛易發作者。
●取芒硝30克,用薄紙包成方形,外加一層紗布,敷于胃痛部,再用布帶圍裹固定,晚上睡覺時加蓋衣被,第二天早晨取下,清潔皮膚,如法再敷。如果是臥床患者,不分晝夜均可外敷,凡得溫而使芒硝潮解者效果尤佳。潮解后取下,再如法外敷,直至疼痛控制后再用藥1~2次。尤適用于因食滯內停而誘發胃痛的患者,或胃中郁熱、脘痛有灼熱感的患者。
泄瀉
●取蔥白適量,將其搗爛,加生姜汁適量調成糊狀,外敷臍部或臍下5厘米處,塑料薄膜覆蓋,紗布固定,每日1~2次。尤適用于急性泄瀉患者。
●取芒硝30克,研為細末,加生姜汁適量調成糊狀,外敷臍部,塑料薄膜覆蓋,紗布固定,每日1次。尤適用于因食滯引起的泄瀉等癥。
溫馨提示
兒童易患胃病,究其原因,不外乎吃冷飲太多(冬天、夏天都吃)、零食太濫、進食不定時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損害了脾胃功能。因此,為了防止孩子患胃病,要及時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鍛煉自制力,不要貪戀冷飲和零食,不要挑食,要按時進餐。
我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一種服藥方法——
糊劑臥位服藥法
對于脾胃病的診療,臨床多采用疏肝理氣治法,用藥注意剛柔相配、升降相須等,不斷提高療效。其中,對食管病的治療主張調升降、宣通、潤養,自創藕粉糊劑方和臥位服藥法,力求治療性藥物能在食管稍稍停留,使藥物對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節,脾胃病多發——
薦方治療脾胃病
疏肝和胃湯:取蘇梗、制香附、炒枳殼、佛手片各10克,炒白術、紫丹花各15克,雞內金、炒陳皮各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黏膜脫垂等癥。
養胃湯:取北沙參、石斛、炒當歸、綠梅花、炒山藥各10克,麥門冬、川百合、杭白芍各15克,木蝴蝶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尤適用于慢性胃病患者。
殘胃飲:取炒白術、炒枳殼、制香附、柿蒂各10克,五靈脂6~10克,炒白芍、刀豆殼各15克,紫丹花15~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尤適用于殘胃炎患者。
久瀉方:取焦白術、焦山楂、補骨脂各10~15克,炒山藥、仙鶴草各15~30克,焦白芍、茯苓各15克,炒防風10克,黃連2~3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尤適用于久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