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的秘密 項羽12面金鑼是否存在
歷史上,項羽是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和犯命案的叔父項梁在吳中避難,隱居在項里村一帶,暗中積聚力量,招募了江東子弟練兵。為便于操練,項羽鑄造了12面金鑼,在發(fā)兵前連夜埋到了山上。為了寶藏安全和日常尋找方便,項羽命人在村東草灣山上刻了“項羽藏寶圖”。那么,這個藏寶圖是真是假呢?
“項羽藏寶圖”神秘字符刻在一塊不規(guī)則的五邊形石頭上,有7~8厘米深、5厘米寬,由方方正正的橫和豎組成了幾個大小不等的矩形,既不像篆文,也不像金文,類似于房屋平面設計圖。
據當地人講,當年項羽將“藏寶圖”分別刻在幾塊石頭上,所以人們要解開字符秘密,還需要找到其他的“藏寶圖”。但“藏寶圖”的另外幾塊到底在哪卻不得而知。
據紹興當地出版了一套鑒湖系列叢書中傳說記載,“項羽用12面金銅鑼,訓練8000子弟兵。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宏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價格不菲。”
考古學家認為,以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藝,鑄成直徑1.4米的金鑼不大可能,鑼的直徑最多也不應超過七八十厘米。況且按照傳說中80%的金加20%的銅的比例來算,鑄出的金鑼軟得幾乎都無法敲擊,不可能發(fā)出聲音。所以說,為了方便口口相傳,寶藏中的鑼應該是鳴金撤退的時候所用的錞于。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名籍,他是秦下相(即今江蘇宿遷宿城區(qū))人。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所以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為自己的領地。
最初,項羽跟著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因項梁犯命案,項羽和他一起在吳中避難,他們就生活在會稽一帶(即紹興)。當時他們就隱居在項里村一帶,并在當地村民的庇護下,暗中積聚力量,招兵買馬。很快他們便招募了8000名江東子弟在項里村附近練兵,項羽鑄造了12面金鑼,用來對士兵進行操練。在起兵前,項羽為報答項里村人,命士兵連夜在山上埋下了這12面金鑼。
紹興當地出版了一套鑒湖系列叢書,書中詳細記錄了項羽和他所埋藏的金鑼寶藏傳說:“為了反秦,項羽與叔父項梁在項里一帶召集舊貴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銅鑼,鳴鑼教戰(zhàn),習武練藝。這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分別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宏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價格不菲。時間過得飛快,項羽要告別項里百姓了,他決定將12面金銅鑼留給項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項里草灣山附近挖坑藏鑼,然后又在草灣山上鑿下了字符。如果誰能認得此字,便能找到那價值不菲的12面金銅鑼。”
《康熙會稽縣志》對項梁、項羽叔侄有過記載:“項梁、項籍殺會稽首殷通,舉兵于會稽。”書中所說的項籍就是項羽本人,所說的會稽就在紹興附近。由此可知,兩千多年前,項羽和他叔叔項梁的確是在紹興附近起義造反的,雖然《康熙會稽縣志》中對項羽、項梁的起義地點沒有說明,但不少人認為,他們很可能就在項里村這里宣誓起義造反的。
因為項羽曾在這里隱居過,所以村子也改名為“項里村”,不僅如此,當地百姓還在項里村內修建了一座項羽廟,尊稱項羽為菩薩。為項羽修廟,在全國各地并不多見,由此可見,項里村與項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聯(lián)系的。當地有關項羽金鑼寶藏的傳言就有可能是事實,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傳說中大若車輪的12面金鑼到底有多大的價值呢?
自1973年以來,考古專家們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fā)掘了大量的戰(zhàn)車,其中不少戰(zhàn)車車輪的直徑都在1.4米左右,如果說項羽所埋藏的金鑼的尺寸如這些車輪一般,那么這些金鑼的直徑也應該在1.4米左右,這么大尺寸的鑼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較少見的,更不要說是金鑼了。
鑼一般都是中央略高,這高出的部分的大小、厚薄以及與鑼的面積比例,決定了鑼音調的高低,低頻鑼發(fā)出的聲音雖然沉悶,但卻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項羽鑄12面金鑼的目的是利用鑼聲操練軍隊,所以他所鑄造的鑼就很有可能是低頻鑼,但是有關專家對于秦末鑼的鑄造水平有所懷疑,他們認為根據當時的工藝,要做到鑄造一米四的金鑼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一個1.4米的金鑼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重,如果僅靠當時的技術水平來完成,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關于專家的這一點認識,可能與人們認為鑼是鑄造出來的、而實際上鑼原始的加工工藝是用鐵錘敲出來的有關。現(xiàn)在的鑼的最大直徑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所普遍采用的是空氣錘的現(xiàn)代化生產工藝。所以,專家據此認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藝,鑼的直徑最多也不應超過七八十厘米。
對于金鑼的含金量,一部分專家也提出了質疑,依據是什么呢?
這部分專家說: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鑼就已經出現(xiàn)了,當初鑼的名字是叫響鑼,因為它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配方就是將紅銅和錫按一定比例進行熔煉,得到響銅,這一比例為77.5%的銅,加22.5%的錫。然后人們用響銅鑄造各種需要發(fā)出聲音的器械,比如聞名世界的曾侯乙編鐘就是用響銅鑄造的。
這些需要發(fā)出聲音的器械之所以必須用響銅來鑄造,是因為如果不用響銅,那么這些器械就無法發(fā)出人們需要的聲音。
按人們的猜測,當初項羽鑄造鑼是為了指揮軍隊,傳遞信號,那么,這個鑼就一定需要發(fā)出洪亮的聲音,而傳說中項羽真的是用80%的金加20%的銅的比例來鑄造金鑼的話,那么,他命人鑄造的這12面金鑼不但根本就不會發(fā)出指揮軍隊、傳遞信號的聲音,甚至還軟得幾乎都無法敲擊。
從古至今,盡管人們一直不停地尋找寶藏,但謎團卻始終沒有被揭開。民間有人概括出這樣幾句話:“廟前廟后,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雖然這些地點陸續(xù)被后人找到,當地人均解釋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金鑼。所以對于這個推測,當地人是不太相信的。但是,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卻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