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貪吃如何毀掉一個帝國?
宋朝遺留下來的美味,如餃子、湯圓、元宵、小籠包、爆米花等等卻依然溫暖中國人的胃。相較于歷史遺產(chǎn),古代的秦俑、漢墓、唐陵、明墻,宋朝最后的遺產(chǎn)更加貼心,因為胃是距離心臟最近的地方。
(一)不該存在的繁榮
公元976年,這是宋太祖趙匡胤即位的第十七年,這一年春天,趙匡胤來到了西京洛陽府祭祀,結(jié)束祭祀后的皇帝沒有立馬還駕,而是饒有興致的在洛陽住了三個月。事實上,這位極具戰(zhàn)略眼光的軍事指揮家發(fā)現(xiàn)了東京開封府的弊端,其一,相比于洛陽和長安,開封不但沒有山河之塞,反而位于“四戰(zhàn)之地”的中原地區(qū),這對于喪失北部屏障燕云十六州的宋王朝來說是致命的;其二,黃河給開封帶來了無窮的漕運便利,但是黃河的水患也使得開封在生死線上徘徊,早在戰(zhàn)國時期,秦朝大將王賁就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入魏國都城大梁,是的這座城市與國家一同消失在版圖上。但是宋太祖遷都的提議遭到了大臣的反對,特別是自己弟弟趙光義的反對,趙光義一句“在德不在險”,讓皇帝無話可說,最后只得對侍從說了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東京開封府,是唐代的汴州,相較于歷朝帝王建都的洛陽和長安,這座城市顯得不是很出名,甚至狹窄的城區(qū)感覺無法容下皇帝。真正激活這座城市的魂魄的人就是有五代十國第一明君之稱的后周世宗柴榮,世宗顯德二年(955年)下詔,在原有州城外圍另筑新墻,這就是新羅城,此舉使得開封的城區(qū)面積一下擴大了四倍多;顯德四年(957年),“詔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齊魯舟楫皆達于大梁”,次年“詔浚汴口,導河流達于淮,于是江淮始通舟楫”。就這樣,一座“北方水城”魏然屹立在了中華大地之上,船只南來北往絡繹不絕,享盡漕運便利,繁榮對于開封只是時間的事情。
通達的北宋漕運四渠:繁華架在漕運之上,誰能想到,繁華終究是浮華
在宋太祖遷都計劃破空以后,宋朝的皇帝一致致力于建設這座城市,在11世紀到12世紀,開封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商業(yè)與交通上“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但不幸被這座城市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趙匡胤嚴重的是,這座城市的繁榮也使得游牧民族對其唏噓不已,最終脆弱的城防使得這種城市倒在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之下。
(二)貪吃時代
明明知道在開封建都,面臨著巨大的阻力,一方面是巨大的冗兵,造成勞動力的缺乏以及巨大的軍餉支出,一方面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鐵蹄,特別是后者,在1004年遼圣宗南征,劍指澶淵,東京告急的時候就暴露無遺,這個朝代為什么會一直守著開封這座城市,這座城市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人類的本性中的本性,不是陋習的陋習——貪吃。
貪吃的前提是吃飽,在唐朝中后期,長安居住的皇帝有時候都會有吃不飽飯的癥狀。只要江南進貢的糧食不能及時運到關中,所有人都吃不飽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因為士兵吃不飽飯,發(fā)生了嘩變,史稱“涇師之變”,吃不飽飯的士兵想綁了皇帝換糧食,所以唐朝的糧食問題可見一斑,所以隋煬帝大肆消耗天下民力開鑿的大運河,很大程度是為了讓關中的皇族大臣百姓能吃上飽飯。偏偏河道的運輸,在三門峽一帶,總是翻船,使得關中一帶糧食供應問題越來越嚴重,建在黃河和大運河樞紐位置上的開封卻不是這樣,南方的糧食源源不斷通過運河運到開封,這座城市就成為了一座能吃飽飯的城市。
貪吃的第二個要素就是要吃好,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早在夏朝末年,一位杰出的中原就成了烹飪的祖先,他就是歷史上的賢相伊尹,河南之地注定與食物結(jié)緣,到了北宋,漕運的便利,使得北方山東魯菜慢慢流傳到這里,而淮揚菜也趕到了這里,豐富的菜系,加上河南本地優(yōu)質(zhì)的小麥,從南方新引進的占城稻提高了米飯的質(zhì)量。在面食上,宋代突破了唐代湯餅的做法,衍生出了冷面的祖宗“冷淘面”,同時還炮制了“棋子面”,這種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態(tài)各異,有的做成塊狀,有的則又做成了條狀,相比于繁多的形狀,這種面的工藝簡單對了,將普通的面蒸干后再晾曬就可以得到了。有了水,魚類的供應也就跟上去了,從生吃的魚膾,到多種方法,這主要歸功于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最后一項發(fā)明——醬油,正如范仲淹詩句中的“但愛鱸魚美”,美味的魚增加了每個人對水的依戀。
貪吃到一定境界,就是吃的奇啦,宋代有一種這樣的美食,它是用豆粉皮做外表面,在里面放上鮮嫩的肉,主要就是鯉魚、羊肉、豬肉,等到蒸熟以后,再澆上北京大名府的芝麻醬,這種美食叫做“魚兜子”。除了研發(fā)各種令人難以控制自己的美食意外,宋代更是講究吃的排場,繁華的東京城里面大大小小有著七十二家酒樓,又有無數(shù)的酒肆和腳店,就是一般的小吃攤,宋朝皇帝則更是將美食端上了書房,經(jīng)常在皇城的太清樓宴請嘉賓,蔡京曾經(jīng)這樣記載宋徽宗宴請群臣,宋徽宗要提前好幾天去巡視御膳房,餐具上面,純銀的碗已經(jīng)不能滿足皇家的要求,必須要使用水晶、瑪瑙、琉璃等遠方進貢的名貴材料才可以。如果說這是皇族的奢侈的話,那就大錯特錯,這個貪吃的朝代,人人都將食物奉為神明,在東京城普通的飯店吃飯,店家都會拿出一種琉璃制作的碧碗來招待客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腳店:腳店是供路人歇腳的小店,事實上這里也是美食聚集的重地,清明上河圖中有許多這樣的腳店,來往客商而言,簡直是天堂
這是中國古代城市化最繁華的時代,這也是最貪吃的時代。
(三)管不住的嘴,守不住的繁華
當年,趙光義極力反對他的哥哥遷都,除了家眷、自己的勢力以外,可能真的是東京嘗不盡的鮮嫩,吃不完的繁華,真正鎖住了這位王爺?shù)奈笍亩プ×送鯛數(shù)男摹V袊恼沃行牡谝淮坞S著經(jīng)濟中心來到更為東部的地區(qū),這個神奇的區(qū)域,伙同不斷發(fā)展的飲食文明,滋潤這個王朝百姓的生活,但是也滋生著這個王朝的腐朽。
開封不僅僅是對趙宋王朝的繁榮,更是對世界的繁榮,這種城市成功吸引了世界上最難以同化的民族——猶太人的定居。更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目光,當一個少數(shù)民族都打不過的少數(shù)民族在北方出現(xiàn)時,北宋的喪鐘已經(jīng)敲響,繁華終究過眼云煙。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但是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在一個錯誤的地方開始守著,那還有怎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