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退武則天的究竟是誰 揭秘“神龍政變”
一代女皇武則天于“神龍政變”后退位,不久便去世,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一生。“神龍政變”究竟何人策劃?武則天為什么退位?整個事件的始末又是什么呢?幕后主謀究竟是誰?答案即將揭曉。卻說殿內的武則天聽到外面人聲雜沓,心知有變,撐起病體出來察看。她看到了張易之兄弟的尸體,看到張柬之等人持劍而來,大致知道了什么情況。武則天畢竟是政治老手。只見她緩緩地回到病床,聚斂精力厲聲問道:“何人作亂啊?”張柬之推擁著李顯,并示意武士們涌到武則天病床前,說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怕計劃漏泄,所以事先沒有稟報皇上……”武則天強硬地打斷張柬之的話,怒目瞪著李顯,喝問:“這是你的主意?你怎么敢這么做?現在張家兩兄弟已經伏誅了,你還不快回到東宮去!”
張柬之同樣強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東宮了。以前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托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
武則天這才明白張柬之此行不單是為了誅殺張易之兄弟這么簡單,而是沖著自己的皇位來著。這是逼宮。突然間,武則天感覺到一陣暈眩。她沒有精力再跟兒子和大臣們理論了,只能默默地低下頭。“謝皇上恩準!”張柬之朗聲謝恩。
當時,相王李旦也率領南衙禁兵在宮外加強警備,配合宮內的政變行動。李旦和李顯一樣是個懦弱的皇子,他為自己今天的行動嚇了一跳。一旁參與行動的兒子李隆基驚訝地看著父親。李旦意識到在兒子面前要維持一個果敢、英武的父親形象,忙挺直了腰板。就在他膽戰心驚的時候,宮外傳來了陣陣歡呼聲。李旦的一顆心落了下來。
政變成功了!
神龍政變的血腥氣只停留在當天的張氏兄弟之死上。張柬之和李顯并沒有大開殺戒。病中的武則天得到了妥善安置。她雖然被迫將國政交給李顯監國,并在不久之后禪位給了李顯,成了“大圣皇帝”。1年后,武則天即將逝世。朝廷適時公布了武則天的“遺制”。武則天在遺制中說要“廟”、“歸陵”,也就是主動要求歸附到李唐的宗廟,去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武則天還主動要求去掉帝號,自己不愿意做皇帝了,改稱“則天大圣皇后”。武則天最終還是作為唐朝的皇后進入了乾陵。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前朝廷公布的所謂武則天“遺制”極可能不是武則天的意愿,但之后公布的赦免武則天情敵王、蕭二家及政敵褚遂良、韓瑗等人子孫親屬的罪行,令他們復業的內容極可能是她真實的意思。
沒幾天,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去世,享年83歲。唐朝上謚號為“則天大圣皇后”,葬于唐高祖乾陵。唐睿宗李旦在李顯之后即位,給“則天大圣皇后”改了一個字,叫“天后”,不久又追尊為“大圣天后”,改號為“則天皇太后”。
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因為政變后,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范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對于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后來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
周歷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圣母。
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五人的下場并不好,這和他們的政治幼稚病有關。當初,敬暉和桓彥范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后,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借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張柬之都不同意,敬暉也沒堅持。薛季昶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后會死在什么地方了。”之后,武三思勾結李顯的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庭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一些議論就將責任推卸給敬暉。
武三思勾結韋皇后,譖毀張柬之等,最后抓住敬暉的一個把柄告發了張柬之等五人。唐中宗李顯下詔說:“則天大圣皇后,往以憂勞不豫,兇豎弄權。暉等因興甲兵,鏟除妖孽,朕錄其勞效,備極寵勞。自謂勛高一時,遂欲權傾四海,擅作威福,輕侮國章,悖道棄義,莫斯之甚。暉可崖州司馬,柬之可新州司馬,恕己可竇州司馬,玄可白州司馬,并員外置。”張柬之五人都被貶官。敬暉在失掉權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推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政治斗爭往往是殘酷的,沒有后悔藥可吃。張柬之這時才說出當初不乘勝追擊,順便將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鏟除干凈的原因:“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現在大勢已去,再來說這些都沒有意義了。”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殺害張柬之五人的唐中宗李顯實在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確實控制不了處于轉折關頭的唐朝天下。新的政變已經在長安城里醞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