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軍和羅馬兵團打上一場 誰會贏?
一、首先演義太多讓國人產生了老祖宗謀略天下第一的概念,西方人在謀略方面只能望其象背,一個孫子好象就是世界謀略的筆祖。我想說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太強調謀略的作用顯然是片面的,其實所有的謀略歸結到最后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霍去病沒學過孫子兵法,一樣長驅大漠數千里擊敗了匈奴,而且在擊敗匈奴的過程中霍去病并沒有展示什么超過的謀略,而更多的是勇氣和統帥力。
白起的長平之戰也沒有表現什么超強的謀略,而更多的是實力。而歐洲也不乏漢尼拔這種謀略大師,可惜還是死在羅馬人手里。所以以中國人的謀略去作為秦強大的依據顯然是無知的,秦和六國的最大區別還是在于勇氣和實力。
二、軍隊數量,一般羅馬最高規模的戰爭大概是20萬人左右,而秦統六國動輒是雙方動用百萬大軍,以此推斷當時秦的兵制最先進,秦的軍隊數量遠遠多于歐洲。
其實這是大謬。其實當時六國的軍隊是分2部分的,一部分是正規軍,攻城拔寨就是他們的任務,全部配備有武器和防具,還有一部分是后勤人員。
這部分主要以15歲以下,45歲以上的男子組成,同時夾雜大量壯年婦女,這部分人員承擔戰時的后勤任務,少量配備有武器,戰斗力極低。
一般正規軍后勤人員是1:4-6左右的關系,以長平之戰為例,趙國40萬人中其實真正的正規軍不過7-8萬,其他都是后勤,這也是為什么趙40萬軍隊中埋伏后一個晚上全軍崩潰的原因。
秦也不例外,攻打楚國傾全國60萬軍隊,其實真正的正規軍也就15萬左右,和同時代的羅馬軍隊想比軍隊規模并不占優勢。這也是秦滅忙時無兵可用的原因。我們都知道秦滅忙前全靠章邯的幾萬新兵據守關中,號稱百萬的秦軍去了哪里?有人說50萬征討山越,30萬戍邊,其實更本就沒有百萬秦軍。50萬正規軍征討山越,千里路程,如果加上后勤補給的人員,試問當時秦才多少人口?2000萬人口負擔這么個膨大的給養簡直是癡人說夢。
當謀略和軍隊數量已不成為優勢的情況下秦和羅馬的劣勢就相當明顯了:
一、武器,中國當時的冶煉技術與同時期歐洲相比已經是落后很多了,這點不僅體現在兵器鑄造上,更體現在防具上。當秦人在使用青銅兵器和皮具時羅馬已經使用鐵制兵器和盔甲。盾牌的技術也較秦先進的多。很多人強調秦弩的可怕,殊不知道這只是相對六國的防具而言,其實弩的使用波斯人要早于中國,至少說不遲于中國。當時的波斯箭雨也是一絕,可惜在面對希臘的重裝步兵面前箭雨的功效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二、經濟,其實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同時期的羅馬和秦漢想比要強大的多,秦在統一六國前本國不過400-600萬人,統一后也就是2000萬。
后來的漢最多時也就4000萬人口,而秦同時代羅馬人口差不多是5000萬,最多的時候是1.5億,遠遠多于中國,地域也要大的多,覆蓋了當時最繁華的地中海和北非等地。
而中國還是一個黃河文明的國家,整個長江以南基本屬于南蠻之地。地中海附近的商業和工業也遠較中國發達,就國家財富而論不具備可比性。
三、工業,當時的秦已經出現了青銅防具,但更本沒有量產,軍隊還是以皮具為主,雖然也能打造1.4米長的青銅兵器,但量產的還是50厘米以內的兵器。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生產力低下,能打造的最好的武器和能量產的最好的武器是兩回事,而這點羅馬的手工業作坊要遠遠強于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