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德彝 唐初官場上人脈最好的官吏死后評價卻很差
李世民因為常年統兵在外,注意人才的招募,在被封為天策上將后,建立的天策府,謀臣武將一抓一大把,更重要的,這幫人,效忠的,是秦王李世民,而不是李淵。勢力龐大的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構成了嚴重威脅。作為應對,李建成一方面積極要求,統兵鎮壓劉黑闥,另一方面,拉攏地方勢力,培植親信,楊文干就是太子安插在慶州的自己人,同時拉攏的,還有羅藝和李瑗。武德七年,因為一次私運鎧甲事件,楊文干謀反被殺,李建成在眾多大人物的保舉下,太子之位安然無恙,同時針對事件本身,李淵決定,各打五十大板,李建成的謀士王珪和韋挺,還有秦王府的杜淹,都流放到了四川。
李世民和李建成,因為楊文干事件,矛盾公開化了,同時,作為長子,李淵將重心,也慢慢偏向了太子,秦王府處處受到擠壓。
王子奪嫡,歷來是最兇險的,無數名臣武將,都葬身在這里,但是在這其中,有一個人的生活,過的卻很滋潤,他跟過楊素、虞世基,甚至宇文化及,最后投靠了李淵,和李世民、李建成的關系都不錯,這種萬金油般的存在,就是今天的主角,封德彝。
彝,讀yi,字挺難寫,意思是盛酒的器具,封德彝的原名叫封倫,德彝是他的字,河北景縣人,來自大家族渤海封氏,根據史書記載,這個封氏,年代相當久遠,連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都有封氏的祖先記載。
遠到上古,雖然有點扯,但是不可否認,封德彝的家族,的確很大,在隋朝,也是當官的命,他的爺爺叫封隆之,年輕的時候,也是青年才俊,前途一片光明。
正當封隆之,暢想美好未來的時候,北魏皇宮爆發內亂,皇帝希望親政,密詔爾朱榮進入京城,事前得到消息的胡太后,直接把兒子給毒死了,同時緊閉宮門,阻擋爾朱榮。
爾朱榮是鎮壓叛亂的主力統帥,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不過和爾朱榮相比,董卓是個好人,老董只是把皇帝廢了,糟蹋一下宮女,爾朱榮不僅換了皇帝,把所有的高級官員,都殺了。
本來是希望大洗牌,把整個權力層都給換掉,但是這么一殺,引起反彈了。
在那個豪門才能當大官的年代,在朝廷里的,都是大家族,人多、錢多、糧食多,河陰事變后,他們都選擇了抱團,也不是為了誰,報仇,關鍵是為了,活命。引起這么強烈的公憤,事先爾朱榮也沒想到,現在人已經殺了,后悔也沒用,在京城當老大,是沒機會了,臨時以元子攸為皇帝,自己回晉陽,至少軍權還在自己手里,當個太上皇也不錯。封隆之的老爹封回,官拜鎮東將軍、冀州刺史、右光祿大夫,作為高級別官員,也在這支倒霉隊伍里,死在了河灘。作為兒子,封隆之也不去河內,當太守了,老爹死后,第一時間,跑回大本營冀州,在河北,依靠家族影響力,成為冀州刺史,后來主動投降高歡,北齊建國后,官拜太子太保。戰亂年代,作為掌握人口和資源的大家族,在幾個勢力之間來回,也很正常,官老爺要人要錢,家族要安定,各取所需。
封德彝的老爹叫封子繡,曾經也是渤海太守、霍州刺史,南朝陳國唯一的一次北上,封子修被吳明徹打敗,俘虜去了南朝,后來陳國內亂,封子修才跑回北朝,楊堅建立隋朝后,擔任通州刺史。
封德彝出生在公元568年,在看年鑒的時候,發現這么兩件有意思的事件:
第一,北周武帝宇文邕,向突厥公主求婚,兩家達成戰略聯盟;
第二,突厥和東羅馬帝國結盟,共同出兵攻打波斯,仗打了二十年;
這似乎可以說明,為什么中原大亂,突厥人兵強馬壯,硬是沒來攻城略地,只是把中原,當成提款機,拿點糧食、金銀和女人就走,因為他們的主戰場,不在這里。
繼續說,封德彝,九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577年,吳明徹北伐,然后封德彝的父親,因為戰敗,被俘虜到了揚州。
史書上沒有記載,封德彝是不是也去了江東,但是在公元590年,江南大叛亂,楊素奉命鎮壓的時候,22歲的封德彝,作為記室跟在身邊,楊素看中的,可能就是封德彝對江南的熟悉。
楊素對這個機靈的年輕人很看重,從江南回來,就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了他,當時的封德彝,應該算是楊素的助手,行軍記室的日常工作,和秘書差不多,能把堂妹許配給他,也是看中了封德彝的潛力。
開皇十三年,也就是公元593年的時候,楊堅想要在陜西麟游縣,建一座避暑山莊,也就是后來的仁壽宮,唐太宗以后改名叫九成宮,任命楊素為總負責人,封德彝,就是仁壽宮的土木監。
史書記載,仁壽宮的位置,在岐州以北,而當時李淵,正好在岐州,擔任刺史,或許,兩個人的關系,是從這里認識的。
楊素在楊堅后期,官位是尚書右仆射,朝堂上的第二號人物,得到楊素推薦的封德彝,在公元595年,正式進入中央,官拜內史舍人。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中的中書省,改名叫內史省,楊廣時期,掌管內史省的,是內史侍郎虞世基,而封德彝,就是他的第一助手。
關于虞世基的評價一直不好,楊廣在史書里,是類似商紂一樣的昏君,虞世基作為楊廣身邊的第一號大臣,待遇肯定也沒好到哪里。
其實虞世基和他弟弟虞世南,都是隋唐時期有名的書法家,虞世南在貞觀年間,還是李世民的家庭老師,專門研究書法,去世后,由魏征推薦,褚遂良頂替了他的位置。
后來江都兵變,虞世基被殺,宇文化及的大部隊,到達洛陽后,被李密打敗,封德彝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大唐,投靠他的老同事李淵。
李淵對待這位前同事的態度,史書上記載的,有點奇怪,封德彝剛到長安,李淵原先是不接納他的,等兩人一番長談,隨著幾聲大笑,李淵決定,升封德彝為內史舍人,不久,再次升職,做了內史侍郎。封德彝來長安的時間,是武德二年,武德三年,李世民就帶著大部隊,進攻王世充。王世充怎么說,也是隋朝統兵將領中的精英,雖然剛得到的河南大片土地,被李世民給奪了,但是主城,洛陽,依然防守的固若金湯,戰爭持續了大半年,洛陽城依舊是王世充的。洛陽被圍的第一時間,王世充就找竇建德,請求增援。作為隋朝的東都,洛陽建設的相當豪華,更是整個隋朝的中心,竇建德得到王世充的增援請求后,第一時間就興沖沖的去了。隋末這幾支隊伍,當家的,王世充、竇建德、李密和李淵,都不簡單,現在李密第一個掉隊了,剩下三家。
竇建德很聰明,他先給李世民和李淵,寫了封信,按照當時的形勢,王世充和竇建德聯合,整體實力上,高出一大截,況且,李世民進攻王世充的同時,李靖把李唐剩余的精銳,帶出去打蕭銑了。
關中空虛,這是誰都知道的秘密。
竇建德信的內容很簡單,既然我來了,咱三家也不要傷了和氣,我不去攻打關中,不去攻打長安,你們呢,洛陽也不要打了,回去吧。
老竇的這個威脅,很實際,也很有效,大家都攤開了說,敞亮。
李淵是皇帝,對于這個威脅,當然最擔心,和大臣們一番商量,就決定,把李世民召回來,先緩一緩,等聚集實力,下次再打,于是任命封德彝為大使,去洛陽,向李世民轉達皇帝的意思。
李世民呢,不愿意。
之所以這么快能圍困洛陽城,說到底,就是趁王世充剛剛收復李密的土地,人心不穩,這次退兵了,王世充有了時間,整頓力量,到時候還不知道,誰打誰呢。
這時候的封德彝,已經56歲了,在政壇上,是老江湖。
他決定賭一把,贏了,不僅和秦王勾搭上了,自己的地位,還能再上一層樓;輸了,他也只是一個傳話的。
從李世民那回來,封德彝就轉達了秦王的意思,而且開始說服李淵,更重要的是,類似封德彝這種,熟悉人性的家伙,對竇建德也研究過,認為,老竇看上的,是洛陽,打長安?他看不上。
結果,武德四年,李世民不僅攻陷了洛陽,連竇建德,也一并收拾了,加上李靖南下平定江東,天下,已經是李氏的天下了。
封德彝,如愿以償,加官進爵,爵是平原縣公,官是天策府司馬。
武德四年,竇建德在長安被殺,同時征召,竇建德在河北的主將,去長安,因為害怕被殺,這幫人在半路,叛亂,以劉黑闥為首,重新聚集實力,起義;
同年,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李淵的三個兒子,都和劉黑闥交了一次手,在武德五年,被李建成打敗,被殺。
武德六年,封德彝官拜吏部尚書。
武德七年,楊文干事件爆發。
武德八年,封德彝再次升職,成為密國公,中書令。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封德彝和蕭瑀,都是李淵時期的宰相,分別被封為,尚書右仆射和尚書左仆射。貞觀元年,封德彝因病去世,另一位仆射蕭瑀,同時也被罷官,唐太宗在登基后,把權力全部收歸中央。故事說到這,印象中的封德彝,形象好像不大好,成了兩面三刀的人物,但是有一件事,卻是和這種形象相反的:武德九年到貞觀元年,貴為右仆射的封德彝,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一項新任務,推舉人才。這是個好活,推薦的人,就算是封德彝的門生,如果表現好,皇帝李世民又喜歡,加官進爵的同時,自然都是封德彝的人脈,但是在面對唐太宗的詢問時,封德彝是這么回答的:“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為了這事,皇帝和大臣們,也是一種嘲笑,老爺子看不起人,眼光不行了。
其實,當時的封德彝已經是,一個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了,屬于李淵的老臣,如果收了門生,自己遭到貶黜,這些門生的處境就尷尬了,救老師?要被皇帝罰,不救老師?還是要被皇帝罰。
所以何必去害人呢。
非兩面三刀,生存技能罷了。
貞觀十七年,封德彝的長期飯票,爵位,沒了,食邑也沒了,謚號從明,變成了 繆。
原因,史書記載,是被人告發,就是因為他的兩面三刀,人還在老單位,新單位的工作就找好了,這人不厚道,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