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真的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荒淫無道嗎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這和后來編寫史書的人的觀點有關,加上對他的謚號"煬"是最貶義的一種,所以,后來的人們都認為楊廣和秦二世胡亥一樣,是最壞的皇帝。其實,楊廣時期開鑿的大運河至今還在起作用,這是他的功績,應該肯定。既然對于秦始皇修建長城沒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對于楊廣開鑿大運河也應該給予肯定。總之,楊廣應該是個毀譽參半的皇帝,這樣才符合歷史事實。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又名楊英,小名是阿么。父親楊堅建立隋朝后,楊廣被封為晉王,當時只有十三歲。除了王位外,還讓楊廣做并州(治所是現在的山西太原市)的總管。
楊堅之所以要讓很小的兒子擔任并州總管,拱衛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沒有親近的重臣輔佐,而被自己滅掉的教訓。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真正能在以后勝任,楊堅讓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擔任楊廣的輔臣。王韶沒有辜負楊堅的信任,對楊廣盡心盡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長城時,楊廣便趁機造園林,結果等王韶回來后立即勸止了楊廣。
后來,隋朝興兵滅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統帥,但真正領兵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將領。滅掉陳后,進駐建康,即現在的南京,楊廣表現得很有氣度:殺掉了陳后主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庫,不貪錢財,最后將陳叔寶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滅掉陳后,楊廣進封太尉之職。
此后,楊廣也是屢建戰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從這點來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戰功,都是通過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過李世民比楊廣的政績突出一些,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后來的人們就對李世民稱譽多一些,對楊廣貶低的多一些。另則,強盛的唐朝對亡國之君楊廣竭力毀譽也在所難免。隋朝建立之初,中國還處于分裂狀態,尤其是陳朝據地江南,與中央政權抗衡。588年秋,20歲的楊廣受命率領數十萬隋軍,一舉突破長江天塹,進據建康(今南京),俘獲了藏在井里的陳后主和其貴妃張麗華。后來民間傳說楊廣迷戀張麗華美色,衍生出許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記載,正是楊廣親自下令斬了張麗華。結束國家近百年的分裂戰亂,開啟一個統一、強盛的新時代,楊廣由此建立了較高的威望。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在登基成為皇帝之后,楊廣開鑿京杭大運河,繼續推行科舉制打擊世族,打擊高句麗,以解除東北、華北威脅。但是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句麗的失敗,并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后來平定叛亂可看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最后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由蕭后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楊廣生前是偉大的,是輝煌的!死后卻是凄慘的、可憐的!可憐的如一撮黃土,一粒細沙,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尋也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