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棗粽子的做法-蜜棗粽子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前后不少市民都喜歡拿粽子當早餐吃,個別酷愛粽子的市民甚至放棄正餐,頓頓吃粽子。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正常的消化,還會傷害胃部。
蜜棗粽子的文化內涵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互相送粽子以紀念這一天。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羅之遺風也”。相傳民間端午節制作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還有的傳說云:“糉,屈原姊始作”(據《異苑》),此說認為創制粽子的是屈原的姐姐。
上述雖非正史,至少可以看出: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大有淵源。可見民情不可侮,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桑,而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吃粽子為悼念屈原,已家喻戶曉,相沿至今,成為傳統民俗。
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歷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于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蜜棗粽子的做法
我國吃粽子的歷史悠久,不同地區也有不同類型的粽子,其中蜜棗粽子就是其中的一種。那蜜棗粽子的做法是如何的?
主料:糯米1000克,輔料:葡萄干50克,蜜棗100克。
做法
1、將粽葉400克洗凈,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煮軟,撈起瀝水,備用。
2、將糯米淘洗干凈,瀝水,備用。
3、將蜜棗裝入碗內,蒸軟取出,趁熱去核,葡萄干洗凈,瀝水。
4、取3張粽葉,毛面相對,先放入1/3糯米,加入蜜棗和少許葡萄干,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繩子扎緊。
5.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內,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約2小時,再用小火燜約3上時,即可食用。
小訣竅:
相克的食物:
葡萄干:服用安體舒通、氨苯蝶啶和補鉀時,不宜同食葡萄干和其他含鉀量高的食物,否則易引起高血鉀癥,出現胃腸痙攣、腹脹、腹瀉及心律失常等。
蜜棗粽子簡介
蜜棗粽子是以蜜棗為主要餡料的粽子,是一種常見的粽子,因口感好營養豐富受到很多人的喜歡。
蜜棗的熱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計)是321卡(1343千焦),在同類食物中單位熱量較高。每100克蜜棗的熱量約占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攝入總熱量的14%。糯米的熱量是343卡,所以蜜棗粽子的熱量=321卡+343卡=654卡。
粽子的營養主要是以熱量為主,其次為蛋白、脂肪與碳水化合膳食纖維;若以20歲成年男女一天所需的營養來說,粽子的熱量大多偏高,高纖普遍不足,量少為宜。粽子中糯米粘度高,難以消化,容易使消化功能差的人肚腹悶脹,有的甚至一吃就“滯”。而甜粽由于含糖分較多,容易提升人體內血糖含量,故糖尿病者不宜多吃。老人、小孩也不宜多吃,因粽子易致他們腹瀉或便秘。粽子屬高熱量、不易消化的食品,吃下1只粽子的熱量往往比一碗飯的熱量高出許多,因此在食用時應注意控制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端午節前后不少市民都喜歡拿粽子當早餐吃,個別酷愛粽子的市民甚至放棄正餐,頓頓吃粽子。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正常的消化,還會傷害胃部。食物消化從胃到腸至少需要停留6個小時,粽子是糯米做的,本來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里的時間則更長,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并胃潰瘍的人發病。另外,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粽子當夜宵,容易消化不良,從而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