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控制鹽分的攝入 反而可能對心臟造成損傷
近期,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心衰患者過分控制鹽分的攝入,反而可能對心臟造成損傷。下面跟隨360常識網了解一下吧!
研究者對833名心衰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在130名實行極端低鹽飲食的患者中,約有42%的患者因出現急性心衰入院或死亡。而在正常,不是特別嚴格控鹽飲食的患者中,只有26%的人出現了上述狀況。
目前研究發現,食鹽仍然是高血壓、心衰等一系列心臟疾病的危險因素,這項發表在《心衰》雜志的研究結果提示,過于極端的控制鹽分也是不可取的。廣大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需在醫生指導下來限鹽。
日常怎樣預防心臟病?
1、按時服藥。
按時服用醫生開的藥,不可以因為有一點好轉的現象就開松懈,降低劑量或是停止服藥。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病情好轉,應該到醫院復診,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服藥,不可擅自做主。
2、戒煙戒酒。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實驗證實,乙醇對心臟具有毒害作用。過量的乙醇攝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對于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并影響脂肪代謝,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煙草中的煙堿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3、適量的運動。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跑步7分鐘,不論快慢,就能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長期堅持跑步可以增強體質,同時對于預防心臟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運動可促使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形態、機能和調節能力產生良好的適應。造成人體輸血量的變化,各器官血液量的變化,動脈血壓的變化。堅持運動會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提高臟器機能,防止血栓形成,提高人體的心臟功能,打造一個健康有力的心臟。但是,運動要適量,還要避免劇烈的運動,以不引起癥狀為宜。散步、慢跑和太極拳都是心臟病患者不錯的運動選擇。
4、飲食保健。
忌食刺激性食物和興奮性藥物,如辣椒、生姜、濃茶、咖啡和苯丙胺等興奮藥等。食鹽攝入要適量,和飲料要緩慢,不可以一次大量進食,否則會增加心臟負擔。少食多餐,攝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補充維生素B1及維生素C,以保護心肌,供給適量的鈣,以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鉀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不足時引起心律失常。多吃五色食物(西紅柿、薏苡仁、黑芝麻、玉米、菠菜)對心臟病人身體有好處,可以減輕病情和防止病情惡化等。
5、當心糖尿病。
有糖尿病的人患心臟病的比例是其他人的4倍。因此,老人要定期體檢,對糖尿病“早發現,早治療”。
6、控制情緒。
脾氣暴躁,遇到突發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誘發心臟病。小編提醒:大蒜、大豆、補充B族維生素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日常小方法防治心臟病
1、笑。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心態有助于抵抗壓力和炎癥,喜歡笑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較他人降低一半。究其原因,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指出,快樂的人體內潛在有害激素“皮質醇”的水平較低。
2、唱歌。瑞典研究發現,喜歡唱歌的人往往擁有更健康的心率,心臟病患者不妨常常哼唱幾句,可以降低心臟病的發作幾率。
3、深呼吸。一項針對高血壓患者的研究顯示,30秒內做6次深呼吸可以使血壓降低4毫米汞柱。工作間隙做幾個深呼吸有很好的抗疲勞作用。
4、清潔口腔。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多種心血管疾病都和口腔衛生有關。臺灣研究人員建議,每年接受至少一次專業牙齒清潔,可使心臟病的發作風險降低近1/4。
5、握拳。一項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堅持4個星期的握拳訓練可以改善血管功能。具體做法是:稍稍用力握住一個東西,堅持2分鐘后放松,休息1分鐘后再做第2組。編織、縫紉等手部活動也有類似作用。
6、全蹲。雖然任何力量訓練都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的水平,但全蹲效果更明顯,生活或工作間歇可以做幾組全蹲練習。玩輪滑、打保齡球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7、騎自行車。加拿大研究發現,騎自行車有助燃燒脂肪,降低體脂率。具體方法是:熱身5分鐘,快騎15~30秒,再慢騎15~30秒,交叉練習10分鐘后休息4分鐘,再做第2組。類似間歇訓練對身體都有好處。
8、養寵物。養寵物有助人們降低血壓,提高心肺功能,預防心臟病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