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總裁 殲31設計制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2月7日,中航工業黨組書記、董事長林左鳴參與錄制的《對話》欄目——“角力天空的中國力量”節目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CCTV-2)播出。對話圍繞我國首款由中航工業自主投資研發的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斗機——“鶻鷹”展開,林左鳴和現場觀眾一同揭秘了“鶻鷹”誕生的背后支撐力量,分析了各國角力天空下的國力之爭,并就航空工業引領國家經濟發展和工業制造能力提升進行了詳細闡述。
2007年F-35戰斗機下線時美國國防部次長曾對外宣稱,未來的世界空軍將是F-35的空軍,對此,林左鳴卻表示要打破這種預言。他認為,中國必須且有能力打造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第四代中型戰機。這不僅是對綜合國力的彰顯,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相關制造領域的發展。在林左鳴看來,能夠干掉對手的飛機才是好飛機,這是因為評判一架戰斗機的首要標準就是它的戰斗力,“鶻鷹”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標準進行研發的。
林左鳴表示,“鶻鷹”的問世使得中國航空工業終于從“望塵莫及”走到了與西方強國“同臺競技”的位置。“鶻鷹”研發過程中所采用的設計和制造等技術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既得益于我國航空工業多年來的技術儲備,也得益于我國綜合工業水平的快速發展,更得益于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由于研發經費極高,大多第四代戰斗機的研發都是國家行為,只有“鶻鷹”的研發是企業行為。對此,林左鳴指出,自主投資研發“鶻鷹”除了要最終做出一型飛機,還要隨著技術進步對其進行迭代提升,更要通過這個過程打造中國航空工業的“創新工廠”,建立起創新高效的研發體系和團隊。
節目最后,林左鳴介紹了法國是如何通過航空工業重啟整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和發展,并以法國賽峰集團和美國GE公司共同研發CFM56發動機為例,闡釋了掌握重要工業和核心技術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他表示,國際合作是一種互利共贏的發展方式,它會不斷地在掌握核心技術主導權方面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節目中,主持人陳偉鴻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楊拴昌,中航工業通飛總經理曲景文,“鶻鷹”總設計師孫聰,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益小蘇,中航工業沈飛副總經理李鐵軍,中航工業沈飛副總設計師王向明,中國航空工業史專家董平分,軍事專家傅前哨、房兵,太陽鳥游艇總工程師胡代榮等10位專家,就“鶻鷹”的幕后故事、航空技術向非航空領域的轉化、航空人投身事業的熱血情懷等展開了深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