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放軍正步并非源于蘇聯源于普魯士
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將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隆重舉行。日前,人民網強國論壇獨家采訪國防大學戰役教研部教授陳士強,為網友預告閱兵的看點及諸多精彩內容。陳士強教授表示,俄軍閱兵所走“鵝步”來源于法國,而我軍“正步”則來源于普魯士操典。
陳士強告訴記者,俄軍閱兵的步伐過去叫“鵝步”而現在叫“正步”。這起源于拿破侖時期的法國軍隊,此后“鵝步”就成了步兵隊列的標準叫法,閱兵踢“鵝步”逐漸演變為“正步”。隨著拿破侖大軍橫掃歐洲,所向披靡,“正步”這個概念也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但當拿破侖終因戰敗被流放后,法軍的正步也作為拿破侖的“余毒”而一并被取消。但是正步卻在歐洲的其他很多國家被發揚光大了,尤其是當時法國最大的敵人普魯士,更是將其作為自己士兵隊列訓練的重點。后來,當“鵝步”在全世界傳播開來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普魯士人的發明,而不知道它最初是法國人的驕傲。
在談到俄中兩國軍隊正步區別時,陳士強分別用“豪氣萬丈的夸張正步”和“堅定豪邁、鏗鏘有力的正步”來形容。
陳士強認為,俄羅斯軍隊是“豪氣萬丈的夸張正步”。俄羅斯的正步動作堪稱經典,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威武雄壯,而且還因為其在發展過程中影響了中國、朝鮮、越南等許多國家。俄羅斯的綽號是“北極熊”,俄軍士兵人高馬大,因此其正步動作也十分夸張。俄軍隊列條令明確規定:正步走時,上體軀干保持正直;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水平,位于下額高度;向后擺臂時,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35厘米;當腳向前方踢出時,腿要繃直,腳尖上翹,腿與地面平行,兩腿夾角90-100度;通過檢閱臺向右看時,頭要上揚30度,以體現自豪感。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步則是“堅定豪邁、鏗鏘有力的正步”。陳士強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重視正步的訓練,認為這是建立軍隊紀律性和體現軍威的重要形式,所以對正步的行進步法有著苛刻的要求。“我軍要求正步走時,向正前方踢腿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高約25厘米,前進時每步約7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平,手腕擺到3至4個衣扣之間,離身體約10厘米;向后擺臂時,擺到自然擺不動為止;行進中要求上體保持正直,略向前傾,腳掌適當用力著地,前進速度每分鐘約110至116步。”
在談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步來源時,陳士強教授對一直以來對我軍正步來源的錯誤認識做出了糾正:“有人說解放軍的正步源于蘇聯,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它是源于古老的普魯士操典,與德國正步最像,只不過擺臂動作大,抬臂高而平,其它的基本一致。”陳士強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解放軍起先走的是英式正步,這從開國大典閱兵式中可以看出來。新中國建國60周年獻禮片《鐵流1949》里有一段臺詞描寫:‘軍委首長連夜開會研究后一致認為,蘇式正步不適合中國軍人,最后決定放棄蘇式正步,采用劉伯承司令員親手制定的步兵操典。’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軍正步為模板,并借鑒蘇聯的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擺動,將步幅調整為適合中國人的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