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時趙國為何輸的這樣慘?損失多少
公元前260年,秦軍占領上黨,繼而去攻打長平,由此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其中,身為交戰方的秦國與趙國都投入了眾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比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趙國雖然在綜合國力上要劣于秦國,但戰爭除了要看交戰雙方的綜合國力外,還要看兩方將領在戰場上的實戰與謀略。
趙軍一開始領兵的將領是廉頗,一個非常勇猛果敢的戰將。長平之戰中,由于秦軍的攻勢銳不可當,趙軍數次與之交鋒,皆以失敗告終。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這位老將慎重地分析了戰場的局勢以及敵方的劣勢,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戰術方案。無奈,趙王中了秦人的反間計,廉頗被撤下,轉而換上了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此人雖熟于兵法,但卻非常缺乏實戰經驗,他改變廉頗的戰術,貿然進攻,最終大敗于秦軍,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軍的將領是王龁和白起。長平之戰初期,王龁帶領著秦軍不斷發起進攻,接連取得勝利,攻占了趙軍的兩個重要據點,并俘虜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頗只能固守不出。后來,秦軍主將又換上了白起這位赫赫有名的戰國將領,他針對當時趙軍主將趙括的弱點而制定了計謀,從而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使趙國元氣大傷,再難與秦國抗衡。因此,無論是從綜合國力來對比,還是交戰雙方的用人、計謀,都仍然是秦國略勝一籌。
按照秦滅六國的腳步來看,秦國攻打趙國其實只是時間問題,但韓國的郡守馮亭向趙國進獻上黨郡一事無疑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戰爭開始后,原本趙國的兵力不在少數,且地形有利,還有廉頗這位名將坐鎮,應該是尚可與秦國一戰的。可是,趙國最后不僅輸了,還輸得全軍覆沒,異常慘烈。那么,趙國又是因何故才輸掉了這場戰爭呢?
其實,趙國輸掉長平之戰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趙國與秦國在開戰前的準備上就有區別。雖然兩國兵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國約有兵馬60萬,趙國是45萬左右,這在數量上有了一定的差異。其次,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國內的經濟得到發展,而趙國在經濟和農業上則稍顯滯后。因此,在戰爭所需的物資方面,趙國的儲備并不充足。
當然,除了上述的這些外在因素,戰場上真刀實槍的內在因素也是趙國輸掉長平之戰的重要原因。長平之戰中,秦國使用的兩次計謀都非常有效。一次是導致廉頗被撤換的“反間計”,一次是白起誘趙括出擊的戰術,最終導致了趙軍全軍覆沒。而趙國這邊,看清楚戰局的老將廉頗選擇了“固守不出”的戰術方案,但卻已經來不及看到結果了。后來的趙括又只會“紙上談兵”,非常缺乏實戰經驗和靈活變通的能力。因此,趙國輸掉長平之戰,一方面是由于在綜合國力上,秦國占有相對的優勢,另一方面則是雙方在用人和戰略運用方面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