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戰役期間的國共關系 互信不足造成惡果
綜觀1941年上半年的國共關系,我們大致可以獲得以下這些認識:
皖南事變發生后,蔣介石一度主張強硬,并于1月17日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由此引發了極大的反彈,不僅中共因此采取堅決的政治攻勢,而且蘇、美、英等國也擔心中國發生大規模內戰,因此給予蔣介石較大的壓力。隨后蔣在政治上采取和緩手段,希望緩和局勢。但在中共堅持政治攻勢的情況下,雙方談判破裂。蔣隨即決定采取軍事措施,準備進攻陜北。只是由于進攻陜北存在諸多困難,蔣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但蔣也因此疏于防范日軍進攻中條山。
中條山戰役發生前后,在日軍的強大壓力下,蔣采取多種方式“請”中共出兵配合作戰。蔣一開初用的是激將法,毛也認為蔣用的是激將法;到5月11日蔣則直接用了下命令的方式;到5月21日蔣發現下命令的方式似乎也沒有起作用的時候,再次使用了激將法,用《大公報》發社論和中間勢力致電呼吁的方式請中共出兵。另一方面,在5月21日之前,蔣請中共出兵的真實意圖就是讓中共出兵配合作戰,以利中央軍守住中條山;在此之后,中央軍已經開始轉移、撤退,卻仍然呼吁中共出兵,很可能就是想借機消耗中共實力或“從政治上打擊中共”。
在皖南事變剛剛發生的時候,毛澤東一度主張在政治上、軍事上采取全面的大舉反攻,但在劉少奇等人的勸說下,并考慮到時勢的不允許,隨即改取“軍事守勢,政治攻勢”的方針,和蔣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政治斗爭。當毛澤東得知蔣可能進攻陜北之后,也積極展開軍事上的防備工作,可以說4月中下旬雙方的軍事關注重點都放在陜北了。中條山戰役前夕及此后,毛澤東積極地、肯定地回答了蔣要中共配合對敵作戰的要求,只是很不滿意蔣用“激將法”的方式來請,而不愿給命令、給餉彈。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也不愿意出全力打日本,以防日軍將矛頭轉向八路軍,使元氣尚未恢復的八路軍實力再度受到削弱。由于多種原因,中共出兵的行動較遲,力度也不夠,不能給日軍以嚴重打擊,未能達到幫中央軍守住中條山的效果。
在戰役期間,日軍也確實多次散布八路軍與日軍“不沖突”的謠言,意在挑撥國共關系,減弱抗日力量。事實上,八路軍與日軍之間的戰爭一直都在進行著,八路軍也的確出兵配合了對敵作戰。
無論如何,正是在皖南事變之后,國共一度形成“凡事互信不足,則共事難成” 的局面,使得中國的抗日力量受到了極大影響。
6月9日,中共在總結晉南戰役的教訓時也指出:“晉南方面,由于我方存在著種種內在的弱點,故使敵人暫時的占了上風。這些弱點中,主要的一個,就是反共。反共結果,使得內部不團結,將士無信心,所以吃了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