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戰役中什么裝備成了八路軍的制勝利器?
沒人能想到,一向以裝備簡陋著稱的八路軍,在平型關戰斗的高地爭奪戰中,布鞋卻意外成為制勝利器。
115師師長林彪在戰后總結稱,日軍笨重的皮鞋、皮靴在戰斗中嚴重阻礙了其機動性,加之暴雨剛過,山地泥濘,步兵穿著皮鞋爬山速度很慢。雖然他們已經爬到半山,我們還在山腳,但結果我們先搶了上去,給他們一頓猛烈的手榴彈,日軍只好像葡萄一樣滾下去。
啟示錄
南口、張家口戰役后,日軍一路沿平漢線南下尋找在保定的中國主力決戰,板垣征四郎同時把戰場擴大到華北屋脊的山西。由于“山西王”閻錫山判斷失誤,日軍連續拿下廣靈、靈丘、渾源等要地。此時,板垣征四郎把目光放在了平型關上。
剛完成改編的八路軍以第115、第120、第129師緊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臺山配合作戰。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十里喬溝”布下口袋陣,殲滅1000多名日軍,擊毀日軍汽車60余輛,繳獲九二步兵炮1門、七三、七五山炮彈2000余發、步槍300余支、機關槍20余挺。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挫傷了日軍最精銳的第5師團不可一世的狂妄氣焰,遲滯了日軍的進攻勢頭,打亂了日軍第5師團企圖翼側迂回包抄平漢線方面中國軍隊的計劃。這場布置周密的伏擊戰,涵蓋中國古典伏擊戰術經典要訣。我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斗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
除了軍事上的勝利,此次大捷的政治意義尤為重要。平型關大捷前,日軍在華北長驅直入,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日本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而中國國內“亡國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八路軍出師首戰大捷,大大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
器與術
布鞋:高地爭奪戰制勝法寶
沒人能想到,一向以裝備簡陋著稱的八路軍,在平型關戰斗的高地爭奪戰中,布鞋卻意外成為制勝利器。
115師師長林彪在戰后總結稱,日軍笨重的皮鞋、皮靴在戰斗中嚴重阻礙了其機動性,加之暴雨剛過,山地泥濘,步兵穿著皮鞋爬山速度很慢。雖然他們已經爬到半山,我們還在山腳,但結果我們先搶了上去,給他們一頓猛烈的手榴彈,日軍只好像葡萄一樣滾下去。
除了布鞋,這場戰役的“功臣”中還有一種“秘密武器”———鍘刀。
平型關大捷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在設伏地困住日軍的汽車,這樣一來,日軍進入伏擊圈后就很難逃走。讓汽車癱瘓的最好辦法是弄爆它的輪胎。但是,如果用埋地雷、破壞公路的方法,就會提前暴露伏擊計劃。如果用匕首、菜刀割破汽車輪胎,很容易使執行任務的戰士暴露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之下。最終,我軍指戰員想到了個好辦法:埋設鍘刀。
鍘刀又稱鍘草刀,彼時在農民家中十分普及。這種鍘刀刀鋒鋒利、刀背寬,很適宜道路埋設。戰士們連夜在日軍必經之路預先挖好一些淺溝,把收集來的鍘刀刀刃朝上,露出地面約50毫米,或橫或豎地埋好,并在上面作好精心的偽裝。9月25日,日軍的汽車碾上了鍘刀后,并沒有發出多大聲響,就被困在了我軍預設的伏擊圈內。
平型關關口東5公里,一座坐落在半山腰的小廟,灰瓦紅墻被粉刷的簇新,香火鼎盛。
這座供著關公像的小廟被當地人稱為老爺廟。每有游人前來,導游或村民講得更多的,卻是77年前的那場戰斗。
1937年9月20日,林彪對著這尊關公像默默站了許久。八路軍115師多位將領后來回憶,自9月中旬跨過黃河進入山西,彼時尚不滿30歲的師長林彪心中一直焦慮。國共合作抗日后,八路軍如何首戰告捷?直到前往平型關一帶進行偵察,在看過了白崖臺一帶的地形后,林彪突然覺得發現了有利戰機,“在這里設伏,條件不錯。”
【策口袋】
三面出擊分割敵軍
平型關,先秦時期曾被稱為“瓶形寨”,金代稱“瓶形鎮”。顧名思義,這里的地勢像瓶子形狀,口小肚子大。喬溝是瓶肚子,這里綿延十余里,是從淶源、靈丘方向前往太原的必經之路。
如今,“十里喬溝”早已不再行車走人,溝旁山梁上建起了一條柏油馬路。站在附近高地俯瞰,喬溝內寬僅10余米,兩側則是高達20米左右的陡崖,除了一條狹窄土路,溝內沒有任何可以躲藏之處。在不遠處的半山腰上,林彪曾長久駐足思考的老爺廟就是“瓶形鎮”的瓶口。115師計劃在這個瓶形地帶布下一個“口袋陣”,而伏擊殲敵的主戰場就是喬溝。
9月23日,115師連級以上干部齊集上寨村一所學校的操場。時任115師686團團長李天佑、687團政治部主任譚普仁等在回憶錄里寫道,百余人席地而坐,聽候師部下達作戰任務。
“口袋陣”,這個戰場上十分常見的伏擊陣型成為了八路軍抗日首戰的選擇。根據作戰部署,685團設伏在關溝、老爺廟一帶,是口袋陣的袋底。戰斗打響后,迅速占領辛莊北側和關溝北側、西側的高地。685團團長楊得志得令:“不許讓敵人把口袋捅漏了”。
686團是袋身,設伏在老爺廟至小寨村,即喬溝兩側,任務是割裂圍殲進入溝內之敵。687團隱蔽在小寨村至蔡家峪以南地區,將敵軍放入口袋后,即刻穿過喬溝,占領東河南鎮以北的高地,扎緊袋口,切斷敵人退路。楊成武的獨立團和劉云彪的騎兵營分別向平型關東北和平型關東邊開進,執行打援任務,配合主力作戰。
林彪把進入伏擊口袋的敵軍比作一條蛇,下令“楊得志一定要將蛇頭打爛,讓它不能自如行動,李天佑負責把蛇身斬成一截一截,再分別吃掉”。此外,戰斗打響的順序最好是袋底685團先開火,然后是袋口687團,最后是686團。
【設口袋】
雨夜冒險穿插敵陣
如何去敵后區設口袋陣,成了115師的難題?
“115師布陣設伏的喬溝地區,在當時屬于敵占區。”研究平型關戰役十余年的靈丘本地學者高鳳山介紹,1937年9月21日,有“鋼軍”之稱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派遣粟飯原秀大佐率兩個步兵大隊,繞過國民黨軍15個旅依險設防的平型關關前重地,突然出現在平型關左側背后,致使數萬國軍倉皇后撤。于此同時,朝平型關正面推進的日軍第21旅團占領了緊鄰平型關的靈丘城。
穿插敵陣設伏的決定是一招險棋。李天佑、楊得志等人回憶,林彪之所以敢做這個部署,是因為他在兩支敵兵中間,發現了30公里的真空地帶。
去敵人身后設伏,師部一再告知各團指戰人員,“暴露與否,是成敗的關鍵”。24日深夜,115師各團趁著夜色出發,行軍路線是最難行走的毛毛道。是夜,除了摸黑急行,115師遇到了暴雨引發的山洪。前一分鐘才沒過腳面的山溪,瞬間變成齊腰深的山洪,幾個想要強渡的戰士剛跳進水中,一下子就被湍急的洪水卷走。“這樣趟渡,只能送命”,686團副團長楊勇命令,“槍和子彈掛在脖子上,手拉著手,形成密集隊形趟涉。”
685團、686團、687團勉強通過后,688團幾次試圖強渡,均被激流阻斷。聶榮臻建議,“我看688團不必強渡,向南轉移隱蔽待命吧,否則徒增犧牲。”
25日拂曉前,685團、686團、687團全部到達預設位置完成戰斗部署。經過一夜風雨,埋伏在喬溝兩側坡上谷底里的戰士已變成泥人,與陣地渾然一體。此外,暴雨還將連夜行軍的痕跡沖刷干凈,敵軍難以偵察到蛛絲馬跡。
【扎口袋】
日軍“尾巴”鉆進再打
115師宣傳部長肖向榮的日記,詳細記載了日軍進入口袋陣的情景。“約莫八時半光景,從小寨至老爺廟約五里路之間的馬路上,開來了敵軍載重汽車八十余輛,馬車百余輛,連接成一線。汽車上有約千名的敵軍,后面跟著少數的騎兵,押送著車輛,正由東向西,往東跑池輸送。”
或許是因為之前經歷的戰斗太過順利,或是認為行軍區域已被占領,這支日軍進入“口袋”前連偵察、開路的尖刀班都未派出。
對比敵軍的輕率,首戰日軍的八路軍在情報工作上尤為重視。陳賡大將之子陳知建將軍介紹,當時共產黨對日軍的情報工作已有成效。從靈丘傳回的情報顯示,日軍25日計劃在凌晨出發,趕到團城與另一隊日軍會合。
當日軍鉆進115師設立的口袋時,聶榮臻命令:“沉住氣,無命令不許開火。”八路軍研究會會長陳知建將軍說,“我們武器差,要打贏必須距離三十米之內,還不能讓敵人發現。”
日軍輜重隊的總行軍長度約4000米左右。林彪設想的最好開戰情景是,當敵軍“腦袋”到達老爺廟,“尾巴”正好在小寨村附近時再開火,這時敵軍大部分已進入喬溝峽谷,殲滅起來最為輕松。
687團副團長田守堯看見日軍輜重隊全部通過了蔡家峪,大半個身子鉆進了喬溝里,認為時機已到,下令開始攻擊。687團3營9連副連長郭春林打響第一槍的瞬間,整個喬溝都響起炸豆般的槍聲和手榴彈的爆裂聲,公路南面山崖上的八路軍,喊著震耳的殺聲,向溝里的日軍沖殺過來。
等待已久的“口袋陣”終于扎緊。
【收口袋】
搶占老爺廟肉搏制勝
時任115師獨立團團長的楊成武回憶稱,部隊開拔前往戰場時,村里的一位老漢十分憂心,“連門炮都沒有,咋個跟日本人打。”
這位老漢的擔憂并不意外。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就位于喬溝南側約一公里處的山坡上,眾多繳獲戰利品在館內展出。從展出的武器可以看出,與配有三八大蓋、輕重機槍、九二式步兵炮等精良武器的日軍相比,以漢陽造、大刀、土手雷為主要武器的八路軍裝備顯得過于簡陋。
陳知建將軍說,“八路軍普通士兵打大仗每人有十幾發子彈,打小仗才發三五發子彈。只有手榴彈是給足了的,一個人四枚。剩下就是刺殺,大刀、長矛。”
遭伏擊的日軍雖然是輜重運輸部隊,卻并不好打。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甚至八路軍最為拿手的刺刀戰,也未占到多少便宜。
雙方激戰時,日軍6架戰機一度抵達戰場上空支援,但此時,雙方官兵已攪在一起,展開肉搏。日軍飛機無法投彈和掃射,盤旋了一會兒后離開戰場。115師一些指戰人員后來回憶,一方面彈藥不足,另一方面為躲避日軍炮轟和飛機轟炸,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就是最后的辦法。
687團3營9連副連長郭春林回憶,日軍被擠在喬溝之中,人活動不開,重火力無法發揮,便拼死想要搶占喬溝兩側的山頭。一股敵人偷偷地爬上了一個小山頭,在那里架起了一挺機槍,向八路軍掃射。研究平型關戰斗的一些學者對比日軍史料判斷,占領小山頭的正是這支日軍的指揮官橋本順正少佐。
老爺廟所處的山梁被稱作老爺廟梁,是整個戰場的制高點,如若日軍控制老爺廟梁一帶,不但難以圍殲,甚至115師師部指揮所都會暴露在日軍射程范圍內。日軍部分人員占領老爺廟高地后,戰場形勢一度變得緊張。
高鳳山稱,為了奪回老爺廟,686團3營營長鄧克明、副團長楊勇先后負傷,幾個營反復沖擊多次均未成功。1營3連繞到老爺廟嶺北邊一個更高的高地,居高臨下發起突然沖擊。郭春林命令2排長秦二愣端掉這挺機槍。為縮小目標,秦二愣帶著排里僅剩的十來個人,從山上滾下去,滾到敵機槍陣前扔出一束手榴彈,將機槍炸掉。3營乘機發起沖擊,終于拿下了老爺廟高地。115師占領老爺廟高地后,戰場形勢立變,山溝里的日軍只能到處躲藏,多次組織反撲老爺廟亦被打退。
“宛如地獄圖畫的悲慘場景”,《濱田聯隊史》這樣描述日軍在喬溝受伏后的戰場,“行進中的汽車慘遭燒毀,每隔約20米,倒著幾輛汽車殘骸。公路上有新莊中佐等無數死亡者,以及被燒焦躺在駕駛室里的尸體。從嶺上向峽谷一看,公路被輜重車輛、層層疊疊人馬的尸體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