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之父窮得可憐 想畫畫竟買不起宣紙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如此豐厚的回報,成就了明治天皇的一大“偉業”,他作為日本的民族英雄受到國民的狂熱追捧。而深受這份“胯下之辱”的光緒,卻被憂郁激憤的心情所籠罩。面對群情洶涌,民怨沸騰,朝中群臣紛紛上奏,憤怒地要求廢約決一死戰,挽回天朝尊嚴。光緒痛苦萬狀,自述苦衷:宵旰彷徨,臨朝痛哭……此中萬分為難情事,乃言章奏者所未詳,而天下臣民皆應共諒者也。紫禁城中被萬眾仰望的神圣天子,此刻百般無奈束手無策,居然只有“臨朝痛哭”的屈辱悲傷。整個中國都陷入沮喪沉默之中。
中日甲午戰爭是光緒與明治性格、精神的一次大展示。明治殺氣騰騰地主持了這場戰爭。1894年7月25日,他果斷下令日軍對停泊在朝鮮豐島附近的清軍北洋艦隊發動海盜似的偷襲。初戰得手后,又先發制人,發布詔書誣陷中國“更派大兵于韓土,要擊我艦于韓海,狂妄已極”,并立即對中國宣戰。為了便于直接指揮,明治迅速把大本營遷往廣島,日軍士氣大振。一直到第二年4月戰爭結束,明治天皇親自督戰長達225天。他時刻關心戰爭的進展,哪怕是他睡著了,也要求下屬在第一時間叫醒他匯報最新的戰況。為了全力指揮戰爭,明治拒絕了讓皇后和女官來軍營服侍他,自己動手生活起居,甚至學會了反剪雙手用毛巾搓后背的沐浴方法。這年明治天皇剛四十二歲,精力充沛,年富力強,他的行為對日本軍隊瘋狂侵略無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894年11月,日軍攻占旅順,兩萬中國人被屠殺,只有收尸隊的三十六人免遭殺害。歐美報刊報道了日軍令人發指的暴行,《紐約世界報》譴責旅順大屠殺時說:“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而這,又何嘗不是明治本人的真實寫照!
明治天皇之所以野心十足,強悍雄霸,正是因為他是在兇悍的群“狼”簇擁下,喝著“狼奶”長大的。日本天皇的權力是通過武士集團與幕府的長期斗爭得到加強的。最終,改革派武士通過武力從幕府手中奪取了權力,并全力擁戴天皇。光緒的身邊只是一群手無寸鐵軟弱無權的書生,而擁有強大后盾的明治天皇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是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之一。 日本的武士類似于中國古代的俠客,但他們不是獨行的游俠,而是一個獨立的階層。正因為他們既個體又集群的存在,因而漸漸形成了極大的勢力,并長期控制日本的政局。鐮倉幕府時期,日本武士吸取中國宋代儒學與禪宗觀念,形成了“效忠主上,重名輕死,崇尚勇武,廉恥守信”的“武士道精神”。這種“武士道精神”發展成為日本建設制度的思想支柱,更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永恒久遠的滲透影響。日本武士階層正是以此砥勵天皇,為明治的性格中增加了堅強的鈣質。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如此豐厚的回報,成就了明治天皇的一大“偉業”,他作為日本的民族英雄受到國民的狂熱追捧。而深受這份“胯下之辱”的光緒,卻被憂郁激憤的心情所籠罩。面對群情洶涌,民怨沸騰,朝中群臣紛紛上奏,憤怒地要求廢約決一死戰,挽回天朝尊嚴。光緒痛苦萬狀,自述苦衷:宵旰彷徨,臨朝痛哭……此中萬分為難情事,乃言章奏者所未詳,而天下臣民皆應共諒者也。紫禁城中被萬眾仰望的神圣天子,此刻百般無奈束手無策,居然只有“臨朝痛哭”的屈辱悲傷。整個中國都陷入沮喪沉默之中。
中日甲午戰爭是光緒與明治性格、精神的一次大展示。明治殺氣騰騰地主持了這場戰爭。1894年7月25日,他果斷下令日軍對停泊在朝鮮豐島附近的清軍北洋艦隊發動海盜似的偷襲。初戰得手后,又先發制人,發布詔書誣陷中國“更派大兵于韓土,要擊我艦于韓海,狂妄已極”,并立即對中國宣戰。為了便于直接指揮,明治迅速把大本營遷往廣島,日軍士氣大振。一直到第二年4月戰爭結束,明治天皇親自督戰長達225天。他時刻關心戰爭的進展,哪怕是他睡著了,也要求下屬在第一時間叫醒他匯報最新的戰況。為了全力指揮戰爭,明治拒絕了讓皇后和女官來軍營服侍他,自己動手生活起居,甚至學會了反剪雙手用毛巾搓后背的沐浴方法。這年明治天皇剛四十二歲,精力充沛,年富力強,他的行為對日本軍隊瘋狂侵略無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894年11月,日軍攻占旅順,兩萬中國人被屠殺,只有收尸隊的三十六人免遭殺害。歐美報刊報道了日軍令人發指的暴行,《紐約世界報》譴責旅順大屠殺時說:“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而這,又何嘗不是明治本人的真實寫照!
明治天皇之所以野心十足,強悍雄霸,正是因為他是在兇悍的群“狼”簇擁下,喝著“狼奶”長大的。日本天皇的權力是通過武士集團與幕府的長期斗爭得到加強的。最終,改革派武士通過武力從幕府手中奪取了權力,并全力擁戴天皇。光緒的身邊只是一群手無寸鐵軟弱無權的書生,而擁有強大后盾的明治天皇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是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之一。 日本的武士類似于中國古代的俠客,但他們不是獨行的游俠,而是一個獨立的階層。正因為他們既個體又集群的存在,因而漸漸形成了極大的勢力,并長期控制日本的政局。鐮倉幕府時期,日本武士吸取中國宋代儒學與禪宗觀念,形成了“效忠主上,重名輕死,崇尚勇武,廉恥守信”的“武士道精神”。這種“武士道精神”發展成為日本建設制度的思想支柱,更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永恒久遠的滲透影響。日本武士階層正是以此砥勵天皇,為明治的性格中增加了堅強的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