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與弘一法師奇緣 黃永玉因偷花與其相識
黃永玉,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祖籍為湖南省的鳳凰縣城。土家族人。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后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后一段時間主攻版畫。16歲開始以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
偷花而識弘一法師
黃永玉16歲那年流浪到福建德化,在一家瓷器作坊做小工。一邊打工糊口,一邊潛心研習版畫。他隨身攜帶一個寒磣的小包袱,里面裝著木刻刀、木刻板,也裝著高爾基、魯迅和沈從文。
在泉州開元寺,黃永玉與弘一法師李叔同結下一段奇緣。在他的長篇散文《蜜淚》中有過精彩的回憶。在開元寺的院落里,初生牛犢般的黃永玉爬到玉蘭樹上去摘玉蘭花,遇到一位“頭頂禿了幾十年”,“還留著稀疏胡子”的老和尚,問他:“喂!你摘花干什么呀?”他回答:“老子高興,要摘就摘!”“你瞧,它在樹上長得好好的……”“老子摘下來也是長得好好的!”“你已經來了兩次了。”“是的,老子還要來第三次。”
老和尚不動聲色,招呼他到房間里坐坐。后來,他看到房間里的桌子上擺有豐子愷、夏丏尊的信件,方才知道遇到了高人。豐子愷是老和尚的學生,夏丏尊是他的熟人……相處時間不長,弘一法師跟黃永玉談過一些美術知識,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圓寂前四天,弘一法師還給黃永玉寫過一張條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世人得離苦。”
在弘一法師面前稱“老子”這種事,黃永玉恐怕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北京通州修建萬荷堂,內主廳就稱“老子居”,還曾請呂正操將軍題寫過牌匾。對于“老子居”的含義,許多人都沒有去細研究它。
黃永玉一生鐘愛荷花
黃永玉被稱為“荷癡”,不單是緣于他畫的荷花多,還在于他畫的荷花獨樹一幟,神韻盎然。
有的人認為中國畫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種很清雅的、表現文人出世的氣質,但黃永玉的畫卻大多數是濃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經有人說他的國畫不正宗。
黃永玉與荷花結緣于十年動亂那些噩夢般的日子。傲然展蕊的荷花顯得分外高潔清逸,不僅超凡脫俗、臨風亭立的仙骨神韻給他以絕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品性,更成為他逆境中啟迪心智的精神支撐。黃永玉一有閑暇就去荷塘賞荷,從用心靈捕捉到用畫筆描繪,僅速寫就畫了八千多張。
但是黃永玉畫的荷花,沒有給人那種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覺,而是一種很絢麗、很燦爛的氣質。黃永玉開玩笑說荷花從哪兒長的,從污泥里面長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摻了水的那個叫做污泥,是充滿養料的那種土。從土地母親那里長出來的,回頭再來罵它是污泥,這叫忘本。
家中種有各色蓮花
小時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個城門外就是一個荷塘,小黃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調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賬的時候,他就把一個高大的腳盆滾到荷塘,自己躲在里頭。小時候個兒不高,看著荷花像房頂那么高,一動不動地呆兩三個鐘頭之后,青蛙過來了,水蛇過來了,他仔細地觀察它們。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種光的反映、色彩的關系,非常豐富。后來他開始畫荷花,大部分都是從根底下這個角度來看荷花,畫的就是當年外婆家池塘里頭給他的那種感覺。
如今在北京家中萬荷塘的池水里,黃永玉已經種下了來自山東、湖南、廣東、北京的各色蓮花。實際上畫了這么多年的蓮花,它們的形態與精神已經爛熟于心,即使睡覺的時候也有“十萬狂花入夢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