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司馬昭有沒有殺君取而代之的想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歇后語人人皆知,用來比喻連豬也能看得出來的目的,起源于三國魏晉時期——司馬昭逼死皇帝的故事,那么司馬昭到底有沒有殺君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作為呢?為了得到這個答案,我翻閱了各種野史以及正史,最后不難得出這個——沒有。這個憋屈的謊言像所有童話故事一樣,有正面和反面,是由一個叫做曹髦的不算皇帝的皇帝以及我們的男主角司馬昭一起演出的。首先我們應該對這兩個人有些了解,曹髦,是魏朝的第五個皇帝也是最后一皇帝,對于我們上文中提到的不是皇帝的皇帝其實也很好解釋,因為他雖然坐上龍椅也掌管了幾年的國家大權,但卻在死后都沒有皇帝的封號,司馬昭就不一樣了,作為牛掰哄哄的主角,帶著不一樣的光環,雖然沒有稱帝,但大家都認為他是西晉的奠基人,都親切的叫他一句晉太祖。
《三國演義》中對這件事的看法與正史出奇的一致,無非是司馬昭功高蓋主引發曹皇帝不滿,這天威難測一詞用在曹髦身上就有點扯淡了,他不開心歸不開心,但其實并沒有什么作為和卵用,于是對司馬丞相的仇恨這是一天更比一天深啊,忽然有一天,司馬昭又干了什么惹皇帝生氣的事,或許是又提他做了什么決定,或者睡了他老婆,然后曹同志實在忍不下去了,帶了近侍300余人就向那司馬府殺去,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初出茅廬的皇帝殿下怎么是老謀深算的司馬丞相的對手呢?最后不僅大敗而歸而且還被太子成濟所殺。
那么他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呢?其實仔細想想也就不過嫉妒使人發狂這幾個字罷了。司馬昭不用說了,人家晉太祖是什么人?在皇帝陛下正字思考怎么殺人放火,殺他取回政權時,他在想怎么徹底消滅劉備的蜀國,正值一年春生好時節,諸葛誕在淮南揭竿而起,雖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但他還是向皇帝建議御駕親征,取得了太后的支持之后,發兵來戰,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干凈利落的搞定了武裝勢力,并且給所有反魏者一個響亮的巴掌和警告。并且放走了捉來的十萬俘虜,與前者奸雄曹操的做法恰恰相反,卻又不知高明了許多。
他當權時,政治清明,以仁治國,愛戴百姓,對國家有益的事物給盡好處,不但解決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問題,連蜀后主都能善待,這樣一位文才武略家事國策兩不誤的能臣被定性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知該說一句什么好。況且他做這些事,并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他鞠躬盡瘁的魏國,如此盡心盡力,皇帝還嫌他太過礙事,天天想著要殺了他,呵!司馬昭之心!他的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誠,而是一個文人對帝國的期望,所以他雖然看不慣當時皇帝的作為但卻從沒想過要取而代之,所以他以民為本貫徹孔夫子的治國理念,國泰民安歌舞升平,他所做的,不盡然是安內攘外,還有加強這個國家的中央集權等等,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司馬昭,魏國絕對不可能昌盛那么久,這樣的人,以愚忠一詞來概括都不過分。
那么這樣一個人,史書對他評價卻是十分低下的,更加注重的居然對他罪惡的鞭撻和痛恨,卻對他的好處絕口不提,甚至整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樣的諺語,真是笑談!不知是不是當時的史官受了皇上的意思,直往壞處寫。相比起曹操的奸雄,司馬昭的史實更加令人難以承受,這么一位堪稱高堂明鏡的官員,死后竟是如此慘景。假設他如果真的按照皇帝的愛好愿望去當個媚笑的奴才,那么我們見到魏朝后期會是怎么樣的呢?
別說天下安平,連粉飾的太平都會不曾有吧,皇帝殿下坦坦蕩蕩的接受了我們司馬丞相給他的一切,然后反過來責怪他的不是,說他的反叛的心,連路邊的豬都知道,不知司馬昭在那個清清靜靜的下午,正茗茶撫琴時,他所敬愛一手扶持而上的皇帝帶著人踹開大門,然后拔劍拿劍尖指著他,尖利的嗓子和他身邊的太監并無什么兩樣。
“司馬昭,我早已看透你!”
然后被沖上來的侍衛捉去,他會是什么心情,是該哭還是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