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中的性虐女童事件
留守女童被性侵事件,如今爆光的甚多。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說是一個十一歲的幼女被多位中老年人性侵,然后家長報案,犯罪的人都坐牢了,這位幼女居然被鄉鄰歧視,說她是掃把星,若沒有她,這些中老年人必能安享晚年云云。想來不免令人郁郁:這是什么樣的人性呀!
魯迅先生曾有“國民性”一詞,未必不適用于此,亦并非空穴來風。正史上我們雖然查不到性侵女童之案例的記載,但從歷朝均有打擊奸淫幼女的法律條款來看,若真的沒有,就見鬼了----那些立法者難道吃飽了沒事干,隨便開會研究,憑空想象犯罪,然后形成條文?
野史里倒是有幾則案例,我們不妨錄下來,看看知情者的心態,對比一下這種“國民性”,你會發現:如今的某些“鄉鄰”遠不如古人矣。
一
西漢哀帝時期,南郡(今湖北荊州一帶)有個鄉豪叫毋辛曾,家資頗富,人品低劣,嘗勾結官府,以欺凌男女為樂。
某日,他在市集上看到一個賣香油的小販,身邊有女童約莫八九歲年紀,生得煞是可愛,遂以買香油為名上前搭訕,得知正是小販之女。
在毋辛曾的安排下,該小販父女隨幾個惡仆將香油送到毋府。未料想,豪門一入深似海,再想出去可就難了。當天晚上,毋辛曾將該女童奸淫,慘叫聲撕心裂肺,其父聞之卻欲救不能,尋機觸柱而亡。
此案報知府衙,當時的南郡太守卻是毋辛曾的本家族兄毋將隆(二千石高官),毋太守有所袒護,以小販敲詐不成與家仆發生爭執而導致父女雙亡為名,草草結案。但諸多聞風而來的士紳及百姓聚集在府衙前久久不散,堅稱此案不可如此了了----毋辛曾惡行素著,焉知沒有隱情?望大人詳查。
互相對峙了幾天后,恰好朝廷有巡察刺史路過此地,又適逢王莽立威之時,該刺史倒也不含糊,坐地監督此案的審理及判決,一樁慘絕人寰的奸淫女童案才蒙冤得雪。隨后,王莽以徇私枉法罪罷免了毋將隆。
這則野史的記載,或為其后荊州當地士紳所為,有美化王莽新政及甜菊之嫌,但其中敢于為弱勢群體抗爭的士紳及百姓們,他們身上的正能量,讓文章開頭所提及的那些鄉鄰知道,會不會慚愧呢?
二
北齊開國皇帝高洋,除了在后宮逼奸后族女子,還喜歡到處閑逛,強奸貧民百姓家的女子。有一天清晨,巡邏的兵士聽到附近有女人的哭喊聲,急忙趕來,發現是一蓬頭垢面的男子在民宅內肆意蹂躪一個年幼的民女,旁邊還圍著一群人,其爺爺在一旁睡眼惺忪,竟然不知發生了什么事。
有兵士欲上前制止,突然發現這個乞丐一般的罪犯居然是當今皇上,趕忙跪在一旁。待高洋獸性發泄完,扯起褲子哈哈大笑離開,這些巡邏的兵士才敢起身,還不忘嚇唬受害的爺孫二人幾句。
這則記載不見于正史,但野史里確有詳細的細節描述,從一個側面也能發現記錄者的心跡----不為尊者諱,性侵女童者不是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高洋的報應是,因吃不下飯而活活餓死。
三
閱讀新浪博友潘衍江的博文,還發現這樣一則記載,顯然也是野史了。說的是隋煬帝楊廣的荒淫,雖不可考,卻也可讀,乃實錄之。
傳說隋煬帝楊廣的性欲極強,當年曾得到過一種丹藥,服此“春藥”后能使男者落地生精,就是下床后立馬又可恢復元氣……又,楊廣特別迷戀女童,曾在全國各地廣泛搜集民間幼女,把她們置于宮中,多時達幾千人,專供自己漫漫淫樂之用。朝廷當時有位姓何的大夫,此人愛拍馬屁,為投楊廣所好,專門設計制造了一種車子,好似現代“性愛床”之類,就是在上面輕松做愛的專車。
這種車子剛好可以放進一個女童。何大夫說“此車雖小,但有兩層。臨幸女童時,只需把女童放進車里,將車子一推,上下兩層中所設機關便會自動全部運行起來,能將女童牢牢的固定,任由陛下擺布,使之不能反抗并恰到好處。這完全是自動的,陛下做愛時根本不需力氣,輕松,舒服,綠色、環保且人在人上,樂在其中……”楊廣聽了這些,興奮地說“你開動腦筋設計了這個車,我用來任意取樂,就叫它“任意車”吧!”楊廣得到任意車后,命太監馬上挑來一體態輕盈,貌美如花的女童,叫女童全裸上車并仰臥……
在那女童啥都不知的情況下,楊廣當即登車,車動,機關全動,女童的四肢先被牢牢套住,……她正要用力掙扎,不料隋煬帝楊廣已經死死壓在她的身上,女童無從躲閃……車動,上下自動,只聽得一聲慘叫……一場云雨之后,隋煬帝非常滿意,馬上賞賜何大夫黃金千兩,還讓畫師將自己和女童交歡的情景畫下來,懸于宮中讓大家欣賞。后來,何大夫又給楊廣設計了一款既能登樓,又能做愛,功能更加齊全,舒適度更強的任意牌第二代性愛車。這款性愛車,一是裝潢考究,二是具有現代電梯的功能,另外這款性愛車還比現在亞洲,甚至西方性學專家們發明的性愛床還有高級得多。
楊廣奸幼的事兒不一定是真的,但這個何大夫卻史有其人,曾做過隋朝的金紫光祿大夫,是個官聲極壞的家伙。官聲為何壞?助紂為虐唄,他未必真的發明了神馬性愛車,可是作為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的朝政顧問),不能有效規勸隋煬帝體恤民生,僅此一條,亦足遺臭萬年。
“國民性”這個詞條,非幾個野史案例可以詮釋,先賢終其一生乃至數代人前赴后繼,亦未必讓人警醒,希望那些歧視受害小女孩的鄉鄰們讀到此文懸崖勒馬,要學學仗義執言者,不能學助紂為虐者,若此,幸甚!(文/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