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和潘仁美真如大家所說的那樣罪大惡極嗎?
法海史有其人,現人對法海的印象是冷酷無情、錙銖必報、還愛多管閑事,都是民間故事惹的禍,在《白蛇傳》中描述了一系列關于白娘子的故事,白娘子與許仙相親相愛,鎮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卻橫加干預。
白娘子和法海兩人有前世宿怨,白娘子曾誤吞了法海的金丹,法海懷恨在心。法海抓走許仙,一心要拆散兩人,白娘子不惜水漫金山,釀成大過,最后還是在雷峰塔修成了正果。
但真實歷史上道號法海之人,乃為唐代宰相裴休之子,終生潛心于佛學研討,后出家成一代禪宗巨匠,是位以慈善為懷的得道高僧,一身追求的便是博愛。
唐朝時,宰相裴休將其子送入佛門,取號法海。因其嚴持戒律,行頭陀行,故被稱為“裴頭陀”。在他進山不久之后,發現了一條害人的白蛇,于是便把白蛇打死,但是后人聽見這個故事之后,編成了與事實不符的結果,所以有了這種與事實不符的事情出現。
由于《楊家將》的故事廣泛流傳,潘仁美成為了廣大人民的公敵,演義潘仁美史載原型潘美,之所以被牽扯到《楊家將》,是一場戰爭。宋遼岐溝關之戰中,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但理論掌權的是監軍王侁。
當時西路軍的主要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離到內地,楊業提出了一個計劃,潘美也同意了,但是監軍卻不同意。楊業沒辦法,也明白了自己現在的局勢,便讓監軍帶著人馬支援。
楊業的作戰閱歷豐厚,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立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御騎兵的最佳選擇。
監軍因為貪生怕死,直接跑路了,沒按計劃支援被包圍的楊業,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似乎潘在楊業的死上責任不是最大的,何況潘美一直是楊業的上級,一直很器重和重用他。從戰后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免職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