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岳母刺字真相 岳飛背后刺的不是“精忠報國”
岳飛,字鵬舉,河南洛陽人,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將。自幼得到父母恩師的教養,忠厚坦誠,一身正氣。喜歡閱讀《孫子兵法》,并練就了一身精湛武藝。岳飛一直都懷有憂慮天下之心和興國安邦之志。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一直都是廣為流傳的,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岳母刺字”。但是關于岳母刺字一事,歷史上并沒有詳細的記載,應該說是查無依據的。宋人筆記和野史也都均無記載,其中包括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中也沒有關于岳母刺字的記載。
北宋末年,朝廷昏庸腐敗,金國趁此大舉入侵。造成國內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岳飛的一些發小也都耐不住饑寒,到山中做了強盜。唯獨岳飛堅守清貧,和母親、妻子相依為命,過著凄楚的生活。
一天,洞庭湖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帶著許多金銀珠寶登門拜訪來了,想讓岳飛前去相助。岳飛堅決不收,并義正言辭的拒絕了王佐。
岳母知道這件事后,非常擔心,生怕后續還會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利誘岳飛。萬一岳飛一時失足,半世英明將毀于一旦。于是岳母對岳飛說:為娘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愿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九泉了!"
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后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
岳母流著淚花說:“飛兒,你是怕娘手軟,故意說不痛吧?”。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涂上醋墨,便永不褪色了。
岳母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而屢建奇功。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中說道:“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岳飛背上的確刺有四個大字,但書中并未注明此四字是出自岳母之手。岳飛背上刺字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據歷史記載,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并非“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所以岳飛背后確實是有刺字的。
為何“盡忠報國”變成了“精忠報國”?據史書記載,宋高宗為表彰岳飛立下的赫赫戰功,于公元1130年御賜“精忠岳飛”的旗幟一面。岳飛以后每回出征,都會揮舞大旗,士兵因此士氣大振。
明清以后,“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后人的誤解,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