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為何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后,于宣統元年離開了生活52年的皇宮。總結來看,李蓮英的服務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認可,當時內宮主政的隆裕太后,特準其“原品休致”(帶原薪每月六十兩白銀退休)。
精通服務之道的大太監
李蓮英(1848-1911)是清朝著名的宦官,自9歲入宮到61歲離宮,凡52年,幾乎伴隨了慈禧的一生,參與了辛酉政變、戊戌政變等與慈禧有關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因為慈禧的臭名昭著,加上自身存在斂財等許多問題,李蓮英幾乎被定格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本著讀史明智,不因人廢言的態度,細細考察他實際掌管清廷后宮長達30年的歷史歲月,在服務之道上卻也不乏可圈可點,可資借鑒之處。
首先,李蓮英精通業務,是宮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代最講究國法禮儀,各種維護封建統治的典章禮儀制度嚴謹完備,定制極其嚴明。這從宮廷筵禮儀中可見一斑。清代宮廷不僅對皇帝飲膳、筵宴設立專檔,還將重要的筵宴定為制度,如除夕、元旦、端陽、中秋、重陽、冬至等宴列為法定宴日。法定宴日的禮儀極其繁瑣,比如乾隆二年除夕,自下午兩點開始擺設宴席:乾清宮正中南向面北擺皇帝金龍大宴桌,左側面西座東擺皇后金龍宴桌,下面東西一字排開擺設內廷主位宴桌。西邊頭桌貴妃,二桌純妃,三桌海貴人、裕常在;東邊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陳貴人。另設陪宴若干桌。三點半左右,乾清宮兩廊下奏中和韶樂,乾隆帝御殿升座。樂上,后妃入座,筵宴開始。首先進熱膳。先送皇后湯飯一對盒,接著送內庭主位湯飯一盒,各用份位碗。再進奶茶。后妃,太監總管向皇帝進奶茶。皇帝飲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內庭主位奶茶。第三進酒饌。總管太監跪進“萬歲爺酒”,皇帝飲盡后,就送皇后酒,妃嬪等位酒。最后進果肴。先呈進皇帝,再送皇后、妃嬪等。宴畢,皇帝離座,女樂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還宮后,才各回住處。禮儀制度無小事。清律還規定,如果“失儀”,最輕者也要罰俸,重的還會降級、丟官甚至判刑。
可見,要想在后宮混得好,僅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真才實學”。李蓮英就是宮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雖然讀書不多,卻心思靈巧,并勤于學習,對于后宮禮儀、事務頗為精通,像祭祀大典、皇帝“大婚”等大型活動,宮中物品的陳設位置和禮儀程序,無不爛熟于心。李蓮英又善于統籌協調,安排調撥,宮中大事都能完成得很出色。他接任總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即為同治帝籌辦婚事,通過精心部署,婚禮辦得異常壯觀,得到了慈禧的夸贊。后來,宮里的太監遇到難題都會向他請教,甚至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別是慈禧要“臨幸”時,往往都請他前來指點禮儀和布置,以討得慈禧的歡心。
次之,李蓮英“事上以敬,事下以寬”的處事風格討人喜歡。
李蓮英對他服侍的主子慈禧太后,忠心耿耿,細心周全,真正做到了患難與共。《晚清宮廷生活見聞》記載: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李蓮英都會派太監或當面向慈禧問候。患難之時最能見真情!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在倉皇“西狩”的路上,李蓮英對慈禧更是“呵護”備至。一次暴雨過后,路面極滑,在慈禧的騾車即將翻入深山之際,李蓮英挺身而出,用身體攔住了下滑的騾車,不顧生命使慈禧脫險,而且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仍不忘詢問慈禧的安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這樣的服務,慈禧怎能不感動?
實際上,不僅對于慈禧,就是對與慈禧不和的光緒,李蓮英也盡到了“奴才”的本分,還算厚道。參與過維新變法的晚清文人王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炎涼世態不堪論,蔑主惟知太后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嗚咽老黃門。”詩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慈禧和光緒西逃回京途中,走到保定住下。李蓮英伺候慈禧睡下后,來到光緒的住處探望,發現里面居然一個太監都沒有,只有光緒一個人對著油燈枯坐,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沒有鋪蓋,在隆冬季節無法睡覺。李蓮英慌忙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道:“奴才們真是罪該萬死!”隨后便趕緊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從小就因為受到他的看護而夸他“忠心事主”,這次回到北京以后,回憶西逃的苦楚,更是經常念叨:“若沒有李俺答(滿語意思為師傅),我恐怕活不到今日。”(見《德宗遺事》)
光緒的最后十年,經常被慈禧為難,李蓮英不但沒有落井下石,還盡可能地給他照顧,相比其他趨炎附勢的太監來說,真是云泥之別。不過也有人說李蓮英兩面討好,若是討好能做到這一步,也足以令人翹大拇指了。
難能可貴的是,李蓮英“走紅”后,還能夠做到寬以待人,愛護下屬。對于一般妃嬪宮娥、女官命婦,有了舛錯,惹慈禧不高興,他總是盡量美言遮蓋,曲意回護,所以后宮許多人都對他心存感激。墓志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這應該算是李蓮英的心得和成功秘訣之一吧。
是,李蓮英凡事不張狂,而是牢記教訓,恪守底線。
歷史上,包括趙高、魏忠賢在內曾經不可一世的宦官,幾乎沒有善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與外官和諧相處,要么結黨營私、干預政事,要么仗勢欺人、張揚跋扈,觸犯了外官為官為人的心理底線。安德海就是李蓮英的前車之鑒。
作為李蓮英之前最受慈禧寵愛、信任的太監,安德海為人囂張,招權納賄,做事不留余地,結果自取其咎。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搖地去南方辦置宮中用品,走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拿獲,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拘捕上奏,隨即處死。生米煮成熟飯,慈禧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怪安德海過于狂妄了。安德海之死對李蓮英震動很大,他充分吸取教訓,深刻認識到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外官和宦官之間的關系,做到了斂財而不干政,營私而不結黨,并且時時謹慎,處處低調。后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