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諸葛亮的蜀漢王朝 是如何走完剩下30年?
蜀漢后主劉禪,在位41,先有千古名相諸葛亮主持大局,后有蔣琬、費祎【yī】、董允、姜維盡心輔佐,但他卻一直渾渾噩噩;后來竟讓宦官黃皓專權,朝政日益腐敗,終于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與他那位百折不撓的父親相比,這位亡國之君實在讓人看不起。
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此前的蜀漢僅存十三年,此后的蜀漢卻達三十年之久。試想,如果蜀漢繼承者都是無所作為之輩,要維持三十年怎么可能?誠然,劉禪非常“笨”,但并非一無是處。他作為一國之君,最大的缺點是“平庸”,最大的優點則是沒干什么突出的壞事。與歷史上的昏君、暴君相比,他的表現堪稱“庸主”的典型。
就內政而言,曹魏后期,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滅曹爽集團,獨攬大權。此后,司馬師廢少帝曹芳,立曹髦【máo】為帝;260年,司馬昭殺害曹髦,另立曹奐為帝,真是內亂不已;孫皓在位的十六年間,驕奢淫逸,窮兇極惡;全國人口不過二百幾十萬,而他的后宮竟達五千余人!相比之下,蜀漢后期日漸走下坡路,但政局基本上平穩。
就君臣關系而言,曹魏后期,司馬氏靠政變上臺,與曹魏之間,全無信義可言,兩度廢立,殺害皇帝;而被害的魏主曹髦則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吳帝孫皓在位期間,對大臣視若奴隸,丞相濮【pú】陽興立他為帝,僅僅四個月后,就殺了此人,可謂恩將仇報;孫皓殺人還常常花樣翻新;或鋸人之頭,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相比之下,劉禪在位期間,與大臣的關系顯然要好得多。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推薦蔣琬、費祎為接班人,歷史上的蔣琬,秉承諸葛亮的治國方針。在軍事上,他認識到魏強蜀弱的現實,珍惜國力,決不輕舉妄動。執政十二年,他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而取得了保境安民的效果。因此,蜀漢臣民把他視為賢相;費祎才識過人,處事干練。蔣琬逝世后,他成為蜀漢的頭號大臣,卻不幸被魏國降將刺死;在他們執政期間,董允也發揮了輔助作用。他執法嚴謹,為政清廉,深得民心。于是,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為“四相”。
蜀漢的最后十年,宦官黃皓專權亂國,這一時期,蜀漢最高官員是姜維,他率兵在外北伐,朝中掌權大臣先后為陳祗【zhī】、董厥【jué】、樊建、諸葛瞻等;除陳祗與黃皓內外勾結,其余幾人均可稱忠臣。說到蜀漢的滅亡,首先是因其疆域最小,國力最弱,長期與魏對峙,民力消耗殆盡;其次是朝政腐敗,加速了衰落。對此,劉禪要負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