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半壁江山的楚國 為何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在春秋時期,楚國不僅是春秋五霸所在的國家,更是和晉國進行了上百年的爭霸戰爭。也即在春秋中后期,楚國和晉國是最頂尖的兩大強國。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在吞并了吳國、越國以及魯國后,其土地和人口都達到了當時天下的一半左右。不過,歷史似乎和楚國開了個玩笑。楚國在戰國時期慘遭魏國、秦國乃至宋國的欺辱,并倒在了秦始皇的鐵騎,讓后者完成了大一統。那么,為什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土地、人口更多的楚國呢?
首先,對于秦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之所以能在春秋戰國時期走向強大,跟自己比較可憐的出身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楚國起初封地又小又偏,篳路藍縷這些詞就是形容楚國先人創業之難,楚人四處開荒拓土的同時,接觸了南北各路文化,所以骨子里剛烈剽悍又自由浪漫,跟中原諸侯表面上的中庸禮讓完全不是一個腔調。而秦國也好不到哪去,秦國的祖先是養馬的出身,領土又地處西陲,向東發展之路被晉擋著,質樸尚武但是文教落后。秦和楚,在春秋時沒少被中原諸侯當傻子戲弄,其實都是苦命人。
但是,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雖然地盤比較大,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沒有開化的落后地區,其經濟政治水平全面落后于中原和關中地區。即便是楚國占領的吳越之地,在當時還沒有發展到魚米之鄉的地步。而秦國占據的關中和巴蜀之地,那可是天下的兩大糧倉。另外,秦國坐擁函谷關、崤山的天險,進可攻,退可守。至于楚國,平原丘陵為主的地理條件,促使楚國在防守時處于明顯的劣勢。而在戰亂頻繁的戰國,攻守兼備才是強國的必備要素。
其次,在國家政治體制上,雖然秦國、楚國都存在舊貴族。但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君主就能擺平阻礙新法的舊貴族,從而讓商鞅變法可以徹底地貫徹下去。而楚國也在吳起的鼓動下搞了變法,不過,因為楚國的舊貴族勢力過于龐大,變法改革才進行半年,就由于楚悼王和吳起的去世而終結。對于楚國來說,春秋時期就有過若敖氏專權的現象,戰國時期楚國就有屈景昭三大貴族,這種大貴族很容易阻礙國家政策的實施。
正是因為變法改革上的不順利、不徹底,導致楚國的兵員素質和軍事實力落后于戰國時期的秦國、趙國等國家。在商鞅變法后,軍功授爵培養起秦國士兵崇尚武力的傳統,當秦國人都為了各自的利益去耕戰后,秦國逐漸成為了一個戰斗力強大的帝國。而楚國因為統治區域比較遼闊,不僅顯得比較松散,而且在民俗上屬于比較輕飄的類型。同時,楚國人還喜歡經商和搞浪漫文化,這在秦國的虎狼之師面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最后,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個大國都相繼步入到封建社會中。而在封建王朝,君主的歷史作用被無限放大。在戰國的中后期,楚國總共就出現了楚悼王、楚威王兩位比較勵精圖治的君主,但因為在位時間較短和間隔較遠,所以沒有起到多大影響。與此同時,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也即站在六代英明君主的肩膀上,那明顯超過了楚國君主數個檔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