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順治真的出家當和尚了嗎?
“世祖出家”被列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是說順治帝因愛妃董鄂妃之死,悲慟萬分,痛苦異常,最后竟看破紅塵,跑到五臺山清涼寺當了和尚。此說法流傳十分廣泛,有鼻子有眼兒,而且還據此派生出康熙帝五臺認父等許多故事。俗話說,“無風不起浪”。這種說法盡管不是歷史事實,然而也絕非空穴來風。
愛新覺羅·福臨于崇德八年(1643年)承襲父位當皇帝時,只有6歲,所有政事由其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處置,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20歲的順治帝結識了當時的高僧憨璞聰,多愁善感的順治原本十分篤信佛教,結識了憨璞聰后更加熱衷于佛事。此后,順治又先后結識了當時著名的高僧玉林琇、木陳態、茆溪森等人,并與他們過從甚密,對佛教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不但頻頻召他們進宮講經說法,而且畢恭畢敬地親執弟子之禮,還讓玉林琇按龍池派的輩份排列給自己起了法號“行癡”,全無一點浮世紅塵中人君的威儀。他對木陳態說:“希望老和尚不要把我當成天子看待,只把我當成您的一般弟子”。并說道:“我想我的前身的確是佛,今天每每到寺院里見到僧家明窗凈幾,就留戀徘徊不忍離去。”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順治的愛妃董鄂氏病逝,順治帝痛不欲生,親自撰寫了4500字的《董妃行狀》,又命大臣為董鄂妃作傳,還破例追謐她為皇后,最后又讓30名太監和宮女為她殉葬。但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創傷得以彌合,于是整天的沉迷于佛法之中,除召見茆溪森和旅庵等和尚外,并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38次造訪他們,有時作徹夜長談,昏昏沉沉,讓他們用迷茫的禪機來麻醉自己的神經。經過這一番變故,順治決意隱遁佛門,擺脫塵世中的煩惱,終于在十月初,堅請茆溪森為自已舉行了凈發儀式,準備到山西五臺山當和尚。
順治凈發不久,在浙江湖州報恩寺住持的“大覺禪師”玉林琇又來到北京,他見自己的徒弟竟然已經給皇帝凈了發,不禁勃然大怒,當即命人取來干柴,要把茆溪森當場燒死,順治見狀無奈,只得向玉林琇表示自己愿意重新留起頭發,不再要出家了。
這么折騰一通后,本來身體就很虛弱的順治再也支撐不住,到年底就病倒了,而且很快就染上了當時的絕癥天花。到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半夜,在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順治終于不治,在養心殿“龍馭上賓”了。順治死后,按照滿族的習俗,根據順治的遺囑,請高僧茆溪森在景山的壽皇殿院中,為他舉行了火化儀式。
這位一心向往佛國的真皇帝偽“和尚”死后住進了自己生前選定的風水寶地,即今天的遵化市馬蘭峪孝陵,最終未能舍棄塵世間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