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中進士究竟可以做什么官?前途如何
考中進士,會立馬授官嗎?這是讀者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昨天介紹進士錄取人數的文章發布后,讀者留言評論最多的就是授官問題。有的說古代考中進士后,一做官就是七品縣令,相當于縣處級干部,起點高。
對于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古代中進士很不容易,通常三年一次大比,考中進士的最多300人,那時中國人口沒現在多,605年唐代的統計是3714萬人,宋代人口突破1億人,明代維持在1億人上下,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人口達到4.01億。這樣的人口數,進士的錄取比例很低。能夠從院試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考到京城,那也是挺不容易,很有能耐的。以我觀點看,中進士要比選拔處長難得多,中國一年提拔廳級干部遠遠大于300人。進士錄取最終由皇帝面試,過去什么官可以上金鑾殿?四品的知府這一級才有資格。戲曲、影視劇中,什么人都可以覲見皇帝,那是胡扯。所有進士都是皇帝的門生,皇帝欽點的進士外放做個七品縣令算什么呢?不是官做大了,是做小了。當下中央部委官員,到基層掛職做個處級官員很少的,多數是掛廳局級或以上的,這樣一比較,是否覺得天子門生只當個縣令,有些委屈了呢?
說了這些,只是一個引子,古代高中進士,也不是立即就做官的,還是有程序的。
科舉始于隋,其目的在于改變魏晉以來九品中正制的流弊,開拓選才來源與方法。當時科目有明經、秀才等諸科。《唐摭言》記載:“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初設置進士科,只考對策,不試詩賦,仍然是兩漢對策取士的老路。“近隋煬帝開始安置進士科,當時猶試策而已。”由于歷史的原因,進士一科逐漸為世人推崇,“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