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會武術(shù) 誰也擋不住 揭李白其實的傳奇人生
提起李白,國人似乎只知道李白寫詩很厲害。他的詩歌問鼎唐代詩壇當之無愧,堪稱古今第一大詩人。只見他左手一壺酒,右手一支筆,瞬間就能吟詩成行,題留名作,李白的詩歌造詣的確令人佩服。
然而,除了詩歌,李白也是一位武林中人,且是一位武林高手。李白的父親是個富甲一方的大老板。這對于李白而言,可謂喜憂參半。憂的是,在唐代重農(nóng)抑商思想依然嚴重,商人出身是沒有地位的,作為商人的兒子,李白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也就是說他連參加高考的資格都沒有,想想的確令人心痛。喜的是,作為一個富二代,他是不缺錢花的,無怪乎后來李白到處旅游,結(jié)交好友,這些都需要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作后盾的。
李白生性狂傲,喜歡爭強好斗,這于當下富二代的特征基本符合。他15歲就學習劍術(shù),而且對大寶劍情有獨鐘。在《與韓荊州書》中李白這樣寫道: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他不僅劍耍的好,還喜歡和王公貴族對著干,活生生的古代古惑仔形象。
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李白也寫道: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意思是說,他為朋友曾經(jīng)不惜兩肋插刀,紅塵滾滾處也曾經(jīng)手刃歹徒。關(guān)于這一點他的朋友魏顥也證實:“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李白的形象,瞬間令人膽寒。在他的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俠客行》中,李白這樣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雖然說的不是李白自己,但無疑是李白內(nèi)心深處的強烈渴望。
一項關(guān)于李白詩歌的統(tǒng)計表明: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xiàn)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屬于劍的“鋏”出現(xiàn)了1次、“吳鉤”1次、“吳鴻”1次、“湛盧”1次、“干將”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蓮”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龍泉”4次。總計,“劍”字共出現(xiàn)了118次(統(tǒng)計時把“吳鉤霜雪明”,“空余湛盧劍”,“劍花秋蓮光出匣”,“拙妻莫邪劍”,“吾家青萍劍”分別計做1次),分布在106首詩中,約占全詩總數(shù)的10%。
如此看來,李白喜歡劍術(shù)是毫無疑問的了,李白的武藝應(yīng)該很不錯。李白常年游離名山大川,在古代沒有飛機火車,全靠一雙腳,所去的都是窮山惡水刁民多的地方,而且還時不時的有強盜出沒,完成這樣工作沒有強壯的身體和高超的武藝是萬萬不行的。
但李白的武藝到底有多強呢?一次,在幽州打獵,他竟然“一射兩虎穿,轉(zhuǎn)背落雙鳶,可見他的武藝之高。其實,早在幼年時,李白就常去看人舞劍,心中羨慕,并開始模仿練習,“劍術(shù)自通達”。十五歲便正式拜師裴旻學劍。二十歲時常騎馬挎劍出入于通都大邑。在十余年漫游生活中,劍不離身,勤學苦練。裴旻是個什么人物?他有劍圣之稱,也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劍術(shù)排第一當之無愧。李白的劍術(shù)造詣也非同一般,已經(jīng)接近他的師傅裴旻,排在第二似乎無可爭議。實際上,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前文人有一身武藝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能文能武才是仕途大夫的標配。于唐人而言,李白會武功應(yīng)該不是什么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