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中的“潛規則” 想當皇帝就必須這么做
古代的時候,一般都是皇上的大兒子繼承皇位,除非那個太子死了或者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否則的話,一般都輪不到第二個兒子來當皇帝。可是也有幾個幸運的皇子,他們運用自己的手段,當上皇帝。而那些不是太子的皇子能夠當上皇帝,不是很出色,就是很混蛋。
出色的帝王有唐太宗,而昏庸的皇帝更多,比如隋煬帝。這些皇帝都不是先帝的長子,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坐上了皇位,這些皇帝在位的時候,要么政績十分突出,要么就是昏庸無能,將自己的國家活生生地葬送。那么為什么這些皇帝會如此地惹人注目呢,難道就不能平平淡淡地度過自己的皇帝生涯嗎?
大家都知道,畏懼高位的人,都擅長玩弄手段,能當上皇帝的人,更是將這種手段用到了極致。那些皇帝為了避免兄弟之間出現紛爭,于是便立下了一個千古不變的規矩,長子繼承皇位。尤其是明朝的時候,只要是皇上的大兒子,不管怎么樣,都必須繼承皇位,這就使得明朝的統治十分地穩定,從來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兄弟之爭的現象。
但是實際上,這種規則也并不是強制性的,只要你有手段,就能當上皇帝,在朝廷中,依舊遵循著一個自然法則,那就是適者生存,對于皇位的爭奪,更是牽扯到了方方面面。
在歷史上,那些能夠取代自己的兄長,成為皇帝的人,都基本上是那種能夠在關鍵的時候,狠得下心的人,他們都是用計謀殺死自己的兄長,然后成為皇帝。
就算是賢明的唐太宗,也是殺了自己的哥哥,這才順利地當上了皇位。雖然唐太宗在除掉太子的時候,也是用了不光彩的手段,但是他的手法明顯比楊廣更高明。
這就是皇室中存在的一種所謂的“潛規則”。只要你狠得下心,不顧親情,殺死自己的兄長,那么你就能當上皇帝。自古以來的繼承皇位規則,其實是存在著很大的偏見的。如果長子注定要繼承皇位,那么皇帝就會花更多的心思在他上面,努力地培養他,那么自然會不可避免地忽略其他的孩子,這就會讓其他的皇子心中不平衡,從而產生嫉妒之心,最后忍不住出手,殺了自己的兄長。而且這種制度直接否定了其他皇子的能力。如果你的能力十分出眾,而且比自己的兄長更加賢明,可是你不是長子,所以只能默默地將自己的才華湮沒。你有遠大的抱負,看見能力比自己差的人,當上了皇帝,而自己的才華卻無法發揮,這個時候,你的心里會怎么想?只能狠心殺死自己的兄長,當上皇帝。
既然如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這些依靠殺死兄長來當上皇帝的人,這么喜歡折騰了。他們既然是通過不光彩的手段來當上皇帝的,那么就必須要展現出自己的才能,在位期間必須要有所作為,這樣才能被世人所認可,不然的話,人們很快會不服自己,而自己的皇位注定做不長。所以這些皇帝在位期間,才會弄出這么多事,而后果就是要么在自己的治理下,國家強大富強,要么就是葬送在自己的手里。
人們往往會唾棄那些昏君,他們殺了自己的兄長,當上皇帝以后,卻沒有什么作為,成天就知道飲酒作樂,勞民傷財,這些皇帝往往都是被世人所責罵的。就像楊廣一樣,在當皇帝之前,他是一個十分有作為的皇子,但是在當上了皇帝之后卻是性情大變,徹徹底底迷失在了權力之中,成為了一個昏君。
而像李世民這種,當上皇帝之后,十分有作為,將唐朝管理得井井有條,經濟也是每年都在增長,人民生活富裕,那么人們當然就會贊揚他,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李建成沒有死,他當了皇帝之后,會怎么樣,也許他也會是一個明君,功績也不會在李世民之下。
他們雖然在位的時候,十分賢明,但是這并不能抹殺掉過去的事情,他們殺了自己的兄長,難道這也是賢明嗎?但是如果是要和平競爭的話,那么恐怕這些皇子要當上皇帝的概率很小很小,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這種暴力的手段,用自己兄長的性命來鋪就自己的皇帝之路。
到了清朝,為了保證當皇帝的人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于是他們改變了規則,在清朝的時候,皇子中最有能力的人可以成為皇帝,這個規定雖然讓其他的皇子有了機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反而是加劇了兄弟之爭。
那些通過殺死自己的親人來成為皇帝的君主,一生都要在自我的懲罰中度過,他們的心中,難以忘記自己所做的事情,畢竟他們做的這些事情實在是太不光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