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強特種兵 清兵十三年未入關竟因為它!
什么是特種兵?是指執行特殊任務,戰斗力極高,作戰能力爆表,適應各種惡劣條件,能很好完成作戰任務,是戰爭中決定戰局的重要因素。雖說特種兵最早出現在二戰的德國,但有一支部隊在明朝史上絕對可以說是特種兵,是一支具有傳奇色彩的軍隊,而明朝能抵抗清兵那么多年靠它,但最后清兵入關明朝滅亡也還是因為它!
這支軍隊是誰呢?到底是哪支軍隊那么神奇呢?那么有傳奇色彩呢?
估計很多人都猜到了,這只軍隊就是明朝最強特種兵——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成立于明朝末年,其創始人是爭議頗多的袁崇煥,而其后重要領導人則是祖大壽、孫承宗,它在明朝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當時清兵入關的最后一道防線,抵御清兵整整十三年,讓清兵聞風喪膽的強悍軍隊,是明朝最后的輝煌。
雖然這支軍隊很厲害,很強悍,但是它的人數卻不多,有人就曾經說過,如果這支軍隊人數能夠多點有數萬人的話,那滿清大軍早就被它滅了,滿人也不會入關,清朝也不會建立,近代史或許也不會那么屈辱!
那這支軍隊到底有多厲害呢?它是怎樣發展的呢?
為了抵抗后金(也就是后來的清兵),明朝政府派遣相關將領和軍隊來抵抗后金,而其中孫承宗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畢竟江南地區的隊伍身體素質沒有遼寧地區那么好,而同時他也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就這樣,明末三大軍就這樣成立了,威名遠揚的關寧鐵騎也就這么出現在歷史長河中。
據《明檔》中所記載,崇禎元年三月前后,大約有十萬多的蒙古部落歸順明朝廷,被安置在錦州附近,隨后遼鎮將領便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的人充做家丁,當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而這就是關寧鐵騎的最初組成來源,可以說關寧鐵騎其實就是祖大壽的家兵。
而關寧鐵騎一戰成名是在明朝天啟七年的5月,和皇太極的一戰。
當時皇太極帶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扎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想為父親努爾哈赤報仇雪恨,想一舉將其攻下!
數萬驍勇善戰的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沖去,想攻下寧遠。誰知道,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刻,在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九千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沖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后金軍頭上砸來。
就這樣,一場大戰就這樣開始了,從早晨打到了中午,戰場上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就這樣,關寧鐵騎僅僅依靠九千人就打敗了同樣也很厲害的十萬人的八旗軍,讓皇太極再一次敗在寧遠城下。而在戰后,皇太極也知道,原來這支軍隊就是關寧鐵騎,此后關寧鐵騎就一次次讓皇太極挫敗,讓皇太極到死都沒有入主中原!成為明王朝最后也是最牢固的一道防線!!!
就這樣剩余的關寧鐵騎就落在了吳三桂的手中,雖然吳三桂是個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的領導者,但后來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一氣之下就降了大清,關寧鐵騎也就投靠了清朝,幫助清軍成功入關,打敗李自成的百萬農民軍。
而關寧鐵騎的戰斗力也一直很強悍,在隨后幫助吳三桂反清的時候更是使得康熙喪失了50萬軍隊。
有人這樣評價:清軍占領北京后,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帶領下,躍進中原,對李自成窮追不舍,直至把李自成的部隊全部殲滅。隨后,兵鋒直入四川,又消滅了張獻忠的農民軍和其他地方的明朝義軍,打遍了多半個中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清王朝最得心應手的一支部隊。吳三桂受封云南后,關寧鐵騎也隨之駐防云南。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出云貴,殺向北京。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斗力。
說是明朝最強特種兵,想來是沒有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