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代建筑質量好?偷工減料行不通
應縣木塔已有960年歷史,趙州橋已歷經(jīng)1300年風雨,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壽,至今仍未見老態(tài),如今修個路、架個橋、建個房咋就這么不經(jīng)用哩?古人沒有鋼筋水泥,沒有起重機,沒有“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口號,也沒有沒有“魯班獎”、“梁思成建筑獎”,技術、材料都無法與今天相比,為什么能將建筑物造得那么牢固?古人的聰明真不是蓋的。早在春秋時,他們已編成了一部《考工記》,記載一系列生產(chǎn)管理和營建的規(guī)范要求,叫“程式”,用于指導匠人實際操作。然后有專門的部門和官員來管理,如隋唐時期,在尚書省設工部,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后世基本上如法炮制。
到了北宋,建筑“程式”臻于完善,編訂了建筑施工的標準化文件集《筑城法式》,收集了當時關于城池建筑、堤壩、水閘等的技術、工具、材料和工時等方面的規(guī)定。南宋時建筑工程“程式”更不得了,出現(xiàn)了著名的《營造法式》和《木經(jīng)》。
天縱聰明的古人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物勒工名”,我們現(xiàn)在叫“質量追溯制”,工匠必須把名字刻在自己所造的物品上,以示“背書”,擔保質量。從一件商品的“工名”,可以追溯到制作商、制作者等諸多信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你還敢弄虛造假?
還有更絕的,沒等到建筑垮塌,再來興師問罪,在施工過程中,帝國老板就來抽查了,若有不合格者,當場問罪。明代書法家、文學家祝枝山在《野記》里記載,朱元璋修南京城墻,經(jīng)常跑到工地去視察,檢驗工程質量,他隨便走到一處城墻工地,就叫人將他指所之處拆開檢查,看有沒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不合“程式”,若是發(fā)現(xiàn)問題,這一段工程的質監(jiān)員、包工頭、工匠都抓起來咔嚓掉,“筑筑者于垣中”——把人當作材料給砌到城墻里去,以此殘酷手段確保城墻修得固若金湯。
這種搞法不只是在建筑行業(yè)如此,其他的行業(yè)如織布也有“質量追溯制”,明永樂十三年規(guī)定,織匠“就予車上編號烙印,附冊開寫看驗提調官吏并匠作姓名。日后有不堅固者,照名究治”。幾乎所有的匠活,都搞“質量追溯制”,隨時準備秋后算賬。
如此盤點下來,為什么古代沒有現(xiàn)在的技術和材料,但建筑質量有保障,已經(jīng)了然于目了,記住,無論哪一條,背后都有嚴格的問責相匹配。被技術和材料沖昏了頭腦的現(xiàn)代人,何不謙虛一點,向古人學習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