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建成古代第一高樓 只為一個小姑涼?
奢侈之風在古時很盛行,上到統治階級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如同民眾,都要腐敗一把,而當時比較盛行的方式,就是把錢砸在建筑上。如果建的軍事防御設施或者國家政府辦公場所,后人倒也無話可說,可許多帝王為了能舒舒服服安個窩,而花光人力物力去建造那些豪華的宮殿,殊不知有許多老百姓連所像樣的房屋都沒有,奢侈之風,由此蔓延。
近日讀到古人王嘉撰寫撰寫的《拾遺錄》時,發現其中有個很有趣的故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卻又些凄迷。
說在三國時期的常山,也就是今天河北正定有個姓薛的亭長,叫什么不知道也不重要,因為主角不是他。這個薛亭長家里有一個小女兒,年紀估摸十五六,名叫薛靈蕓,長的可謂是國色天香、傾國傾城,當時常山一帶的公子哥經常慕名而來,想要娶薛靈蕓,但都被薛靈蕓拒絕了,到后來常山市場也發現了薛靈蕓的美貌,覺得有利可圖。
那時三國割據局面剛剛形成,魏文帝曹丕繼位也沒多久,后宮嬪妃人數稀薄,所以宮里的人就張羅著為曹丕選入一些妃子,圣旨一出,全國上下就動員起來了,各地的官員都會在本地找出容貌美艷的女子,送入宮里,企圖討好皇帝,以此達到加官進爵的目的,而常山市的市長就有這么樣的打算。
市長也很聰明,知道薛家很窮,一貧如洗,所以就從私人錢包中拿出了一千兩黃金,這既算是皇帝的聘禮也可以說是美言費了,對于薛家人來說,這筆錢當真是天文數字,一般富庶的人家都拿不出,而這常山市長說拿就拿,這么有錢,估計也是搞腐敗的……繼續說,這薛家人拿了錢后也不敢不從,雖然疼愛女兒,但皇帝的命令又怎么能夠違抗呢?所以薛靈蕓輕裝上陣,坐上馬車,就從常山出發了。
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哪見過這世面,一想到自己要遠離家鄉,跟父母長期分開,心里就是分外凄涼,何況伴君如伴虎,自己是個小蘿莉,對方是個三十多歲的怪蜀黍,心里難免不平衡,結果一路上是哭哭啼啼,等到達洛陽城外時,裝眼淚的瓶子已經完全盛滿,里面的眼淚更成了鮮紅色,如同血液,妖艷美麗。
曹丕也是個天生風流種,為了迎接美人,動用了能調集的一切人力物力,花了無數的金銀財寶,給薛靈蕓準備了一個大大的驚喜。
在薛靈蕓進京的途中,曹丕讓人把外國進貢的極其珍惜的一種有香味的石子擺在路旁,日夜焚燒,發出的香煙遮蓋住了天空,太陽和月亮與之相比,都失去了神韻。
等薛靈蕓的車馬到達了首都郊外,又發現了驚喜,什么呢?原來在郊外的廣場上樹立這許許多多貴重的銅表,而這些銅表圍繞的是一座直插云霄的高樓,到底有多高呢?《拾遺錄》只用了一句話形容————“基高三十丈”!我們都知道,一長等于十尺,一尺在不同歷史時期,又有一些差別,今天的一尺是將近三分之一米,而在兩漢時期,一尺大概就有二十三四厘米,到了三國,又稍微漲了一點,有大概二十五厘米左右,也就是說文中的“三十丈”就是指三百個二十五厘米,換算一下,就大約是75米。在三國那個科技落后,人力物力缺乏的時期,竟然有75米這么高,真的是不可思議,絕對是天下第一高樓了!而且我們在揣摩的仔細下,這75米指的并非是整棟樓的高度,指的僅僅是基。光地基就有七十米以上,那我們想想,整棟樓那得有多高,豈不是幾百米?
面對這么一份大大的驚喜,我想所有少女都會激動不已,但偏偏薛靈蕓就是個例外,人家小蘿莉高冷著呢,對此不為所動,無論曹丕怎么夸她逗她,硬是開心不起來,可真是個冰山美人。
薛靈蕓對女紅很有造詣,即使是夜晚不點燈也能繡出一件美麗的衣服,看來這姑娘很喜歡吃胡蘿卜,視力這么好。反正曹丕很喜歡薛靈蕓這門手藝,于是賜名夜來,賜號針神。
后清初詞人納蘭性德有詞《如夢令》描述這個故事,原文如下。
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里別。玉壺紅淚相依偎,還似當年夜來。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
雖然王嘉的《拾遺錄》不是官方正史,其中的一些故事可靠性不是更高,但現代人就是從骨感中尋找虛幻,圖個自我慰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