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 孫策死后周瑜為何不被孫權重用?
周瑜有幾個細節,或許他自己沒有注意,但在孫權心中,卻可以能引起別的想法。
當孫策死后,孫權奉命繼任。此時、周瑜率軍回吳奔喪。自古以來,帶兵入城都是君主大忌,周瑜到底是想護衛孫權,還是要鏟除孫權呢?估計從孫權見到周瑜帶兵的那刻起,兩人的關系就有了裂痕。何況周瑜入吳之后,并沒有盡快離開,而是駐扎在吳地,和長史張昭一起管理各項事務。
確實,剛接位的孫權需要有周瑜的幫助,但若是放眼望去,整個吳郡都是周瑜的人馬,放眼軍隊都是周瑜的親信,作為主公的孫權會做何感想?
于是,在幾年之后,周瑜奉命出吳,在柴桑練兵,一方面是應對荊州劉表,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孫權刻意為之吧。畢竟練兵之事,未必要大都督親自出馬。
當曹操大兵壓境之時,孫權和臣下商議多日,難以決斷。魯肅勸說孫權召回周瑜商議,為何史書上說是“勸”?估計魯肅也明白,孫權是有意把周瑜發配到鄱陽湖吧。當孫權迫于局勢,不得不把周瑜召回來的時候,又發生了孫權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周瑜一到,文臣武將紛紛前去拜訪周瑜,詢問周瑜的意思,周瑜卻都沒說。為什么不說?并非周瑜那架子,抖包袱,是因為不能說。群臣都去拜訪周瑜,幾乎就是把周瑜看成是江東命運的最后決策人,這對于沒有二心的周瑜來說,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這件事情肯定會傳到孫權耳中,孫權會怎么想?于是,周瑜是在第二天朝堂上公開陳訴自己的觀點,并請求孫權做出最后的決策。
周瑜以為自己已經很注意分寸了,可是,在孫權心中還是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赤壁之戰后,周瑜曾經建議孫權及時鏟除劉備,認為可以在京口把劉備供起來,給他美女美食,讓關羽和張飛為自己所用。這個建議本來極好,但是孫權卻以劉備一時難以控制,尤其是曹操在北方實力強大,不能搞窩里斗為由,拒絕了周瑜的請求。不但如此,孫權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想以此來討好劉備。
劉備一直是周瑜心中的大敵,為何孫權還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增進兩人的關系呢?當然,孫權是為了加強孫劉兩家聯盟的關系,但是,我們要知道,在當時,周瑜是孫劉盟軍的盟主,擁有軍事指揮權,在實力上更處于絕對的優勢。劉備雖然說奪取了荊州南部一些郡縣,但是荊州的北部重鎮卻在周瑜的手中,在赤壁之戰時,曹操大敗,此時端掉劉備并非沒有可能。
就算是孫權顧及曹操的威脅,也完全沒有必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劉備在當時是要借重孫權的。最好的解釋就是孫權想借助劉備來牽制周瑜,意圖得到平衡,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于是,周瑜說劉備有野心,劉備也說周瑜想自立。劉備敢于當面離間孫權和周瑜的關系,若說孫權周瑜之間沒有問題誰也不會信。劉備是個多會察言觀色,見縫插針的人!
還有一個證據。當周瑜臨死時,曾經給孫權上了一封奏折,在這封遺書中,周瑜強調自己一生最大的際遇就是受到孫策的特殊恩遇,自己時刻銘記在心,因此勤勤懇懇,不敢懈怠。現在快要死了,建議讓魯肅接任,魯肅如何如何不錯等等。然后說了一句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越讀越覺得周瑜很委屈,堂堂大都督,為何在遺書中強調自己“我快要死了,總會說一兩句善意的話”?若非周瑜和孫權關系越到晚年越不和,周瑜也不會說這么凄慘、可憐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