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該成語被用來騙人 偏偏此人信了
從董卓亂政到關東聯軍討董,這之間的幾個月可謂是漢末最為混亂的時期。
一方面董卓忙著殺少帝立獻帝,鏟除異己,另一方面還有收買人心。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在京城洛陽任職的官吏被派往各地任職。董卓此舉的目的很明顯,擴大控制范圍。而關東的諸侯們這詩也沒閑著。臧洪忙著拉人組建聯軍。而此時在漢末政治舞臺上占舉足輕重地位的袁紹,則被困在勃海動彈不得。原因是勃海所在的冀州州牧還沒想好到底要幫誰。
這位州牧,叫做韓馥。他就是董卓外派的官吏之一。究竟是幫助袁紹討董,還是協助董卓穩定局面。韓馥猶豫不決。
幸好此時在韓馥的身邊還有幾個能幫忙拿主意的謀士,治中從事劉子惠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應該先了解一下其他地區的情況,隨大流而動。這樣一來,韓馥的選擇就明朗了:關東諸侯天時、地利、任何都占著,站在他們一邊不會吃虧。于是,韓馥變成了討董聯軍的一員。
關東諸侯討董,盡管人數眾多,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既沒有切實可行的戰略戰術,也沒有奮勇殺敵的勇氣。短暫的平靜之后,董卓開始反擊,王匡、曹操等人被逐個擊破,聯軍士氣受挫。好不容易等到孫堅孤軍深入,趕走了董卓,聯軍內部的矛盾便公開爆發。一場轟轟烈烈的平叛之戰虎頭蛇尾,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毫發未傷的韓馥,原本可以利用自己占據益州、資源雄厚的巨大優勢,在漢末政治舞臺上大戰拳腳,卻不料自己的地盤早已被袁紹惦記上了。袁紹利用韓馥的叛將麹義在冀州挑起戰火,制造混亂,攪得韓馥寢食不安。同時,袁紹又聯合幽州豪強公孫瓚夾擊冀州。一時間,韓馥的冀州危機重重。
正當韓馥焦頭爛額之際,韓馥的核心幕僚們又大都暗中投靠了袁紹,并為袁紹向韓馥傳遞信息。其核心意圖是讓韓馥將冀州拱手相讓。
在這一批傳遞信息的說客中,韓馥的同鄉荀湛是最賣力的一位。他不但將目前冀州所面臨的危機無限放大,同時又指出了讓出冀州對韓馥的種種好處。
本文介紹的這個成語,出處是《三國志·袁紹傳》自荀湛與韓馥的對話。荀湛是這么說的:
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杰,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于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愿將軍勿疑!
這段話最簡單的意譯是這樣:公孫瓚太厲害,只有袁紹能對付他。如果將軍將冀州讓給袁紹,不僅公孫瓚的圖謀無法得逞,將軍你也可以像泰山一樣安穩,從此無憂無慮。
本篇的成語就叫做:安于泰山,與另一成語穩如泰山是一個意思。
前面已經介紹過,袁紹的目的是圖謀冀州,荀湛如此花言巧語,無非是為了袁紹,是為袁紹占據冀州尋找合理借口。可偏偏韓馥就相信了,立即派人與袁紹進行權力交接。從此,冀州變成了袁紹發家的大本營。韓馥則從此在漢末三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
韓馥的結局非常悲慘。不久,都官從事朱漢,率兵圍攻了韓馥住處,將韓馥長子雙腿打斷。韓馥成驚弓之鳥,離開了冀州去投奔陳留太守張邈。后來,袁紹的使者來到陳留見張邈。韓馥懷疑是針對自己而來的。驚慌之中,在廁所中用裁信用的小刀自殺身亡。曾經在漢末風光一時的冀州牧就這樣結束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