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何要采用“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古代皇帝為何要采用“北斗七星”式的葬式?這與什么有關?據說,“北斗七星”式的葬式與古代的風水學有關,這是否屬實呢?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據考證,古人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斗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并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聯系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認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于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
在十三陵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孝陵反映的是陵寢地面布局(因地宮未發掘),已發掘的明定陵地宮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宮模式,也是源于天象。在古代,基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大多以為人死后靈魂還在,并且和活人一樣,有飲食起居等各種要求。基于此因,歷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著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
除此之外,在陵墓選址上也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于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宮之上了。
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皇帝選陵址,要選能“聚氣藏風”的地方,選擇標準是山環水抱,因山環水抱必有氣。在風水學中,用“曲則有情”來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脈的起伏呈s形,河流則更明顯,總是蜿蜒曲折。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選址及設計是與古代的風水理論相合的。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氣,“北斗七星”式這種s形葬式能夠“聚氣”,有了生氣,就有了萬物,預示著子孫萬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論,帝、后的葬式源于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