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帝一念之差 中國歷史從此改寫?
道光帝的優柔寡斷,前后反復,也是情有可原。因為這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正面較量,整個清王朝對現代文明的隔膜,從現代人看來實在可笑得驚人。不但頑固派,就連林則徐這樣對西洋略知一二的“明白人”也是稀里糊涂,竟以為英人不難戰勝,因為他們的腿不會打彎兒,只要用鉤鐮槍鉤倒,便可一一生擒,所以膽氣極豪。待到西洋炮艦真正打過來的時候,任何刀槍劍戟,包括紅衣大炮便全都等于燒火棍了。
以往學界認為,中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道光帝沒有繼續重用林則徐。而近年許多學者指出,即使不撤林則徐,讓他與英軍交戰,結果也是一樣。中西在戰術、戰略、武器、訓練方面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根本不是一個時代,不在一個檔次上。
無論換誰當皇帝,即使是康熙再世,恐怕也好不到哪兒去。但不管怎么說,不管道光帝是優柔寡斷中途換將,還是一條道走到黑,最終總歸造成了中國第一次對西洋戰爭的失敗,簽訂第一個賣國條約。
道光的第二次優柔寡斷,就屬立皇儲這件大事了。自雍正帝以來,創始了一種“秘密建儲法”,即先皇帝將建儲詔令秘密存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后,待先帝去世時,眾大臣當眾取出密詔,公布于眾。乾隆、嘉慶和道光三帝都是用這個辦法產生的。
道光在子嗣中看好兩個兒子——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六阿哥體魄健勇,天資聰穎,文武雙全,實際上是個接班人的好料子,道光也很喜歡他。四阿哥文武皆不如弟弟,身體也有殘疾,但在師傅的教導下,玩權術方面似乎更勝一籌,能揣摩君父心思,所以也頗得父親喜歡。
咸豐出逃時,把北京交給了老六,為什么?因為老六有與洋人打交道的能力。老六在朝中被戲稱為“鬼子六”,可知老六比其它人更清楚時局,更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所以積極了解西方,向西方學習,已經有了改革的思想基礎。
其次,咸豐小老婆慈禧想趁機篡權,推倒顧命八大臣,搞垂簾聽政。這一點首先要怪道光選的咸豐體弱短命,致使子嗣尚幼,給慈禧造成垂簾的機會。而慈禧還得借助于六弟,因為只有老六有這個能力和辦法。最后叔嫂聯合,政變成功,慈禧封老六為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主管外朝事務。
直到這時老六才真正開始發揮作用,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贏得了同治中興,奕訢也獲得“賢王”美稱。
但后來因威脅到了慈禧的權位,老六幾度被罷免。無人可用,只好再度復用。總之,在慈禧一朝,六阿哥幾度沉浮,既顯示出他的才干,又無法完全施展,最終在慈禧的昏饋領導下,大清走向衰敗。
試想,如果當年道光堅決一點兒,選定文武全才的老六當接班人,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了。雖然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大趨勢無法改變,但起碼沒有了慈禧篡權,也就沒有了支持義和團,向西方列強全面宣戰的愚昧荒唐,以及八國聯軍進京,簽訂城下之盟的嚴重后果。
如果老六上臺,很可能積極向西方學習,推進洋務運動。即使比不上日本學習西方的力度,也有可能得到一個僅次于日本的好結果,起碼變法開放要早得多,國家要強得多。
總之,道光帝優柔寡斷的性格,既導致了中國第一次挨打簽盟,又導致了晚清的長期愚昧落后,腐敗挨打,直致清朝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