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實的赤壁之戰是怎樣的
赤壁之戰相關話題,千百年來一直也沒斷過。這其中到底是誰敢于讓東吳的孫權,以少擊多,出兵抗曹,這也是大家爭議最多的。其實,這一件孫權出兵抗曹的事,我們應該首先贊揚孫權。他倘若沒有敢以弱敵強的英雄氣概,十個魯肅與周瑜、請葛亮,也說動不了他的。
第二,我們應該欣賞魯肅。魯肅是孫權面前第一個堅決主張抗曹的人,而且前后有兩次都是如此。第一次,在作代表去荊州以前;第二次在從荊州回來以后。第二次,他的論調更加徹底。他在眾人主張迎曹,孫權退席去“更衣室”(洗手間)之時,緊跟著孫權,跟到了“宇下”(走廊外邊)。孫權被他的誠懇所感動,就拉住他的手,問他:“子敬,你有什么話要說罷?”(子敬二字,是魯肅的字)
魯子敬回答:“剛才那些主張迎曹的人,都是為自己著想,會誤掉將軍的大事。像我魯肅這樣的人,是可以迎曹的。迎了曹以后,曹會把我交給本縣的地方官去量才錄用,最低限度可以當個把不重要的科員(下曹從事),有小牛車可以代步,生活不成問題;倘若好好地干,也可能慢慢地升為一個州的刺史(年俸六百石),甚至一個郡的太守(年俸二千石)。孫將軍,您倘若迎曹,曹操能夠給您什么官呢?您將有什么樣的出路?”
孫權說:“是啊!我的看法與你一樣。”
周瑜的貢獻,我們也絕對不可抹殺。周瑜雖則是推薦魯肅給孫權的人,在主張上與學識上與魯肅并不相同。魯肅是自從見了孫權之面開始,就暗暗地向孫權灌輸另創一個朝代,自為皇帝的思想。魯肅沒有一點“中興漢室”的抱負,他奉孫權,所行的完全是現實主義,而不是正統主義;他志在攀龍附鳳,做新朝的“佐命大臣”。周瑜不是如此。
周瑜向孫權直截了當地說:“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好周瑜!這“操自送死”四個字,是何等的雄壯!周瑜,你真不愧為周瑜!當時,整個江東,整個中國,有沒有另一個人,敢說、能說,曹操是來送死的呢?
周瑜向孫權作進一步的分析,指出曹軍的四大弱點:第一,北方的內部并不安定,函谷關之西,又有馬超、韓遂在造**;曹軍有后顧之憂;第二,天氣已冷,曹軍的馬匹沒有草吃;第三,北方的兵士來到南方,水土不服,一定有很多人生病;第四,北方的兵士不長于水戰,打不過江東的兵。
最后,周瑜向孫權說出最有力量的幾句話,作為結論:“將軍,您想捉曹操,最好就在今天決定。您給我三萬精兵,讓我開到夏口,我保證替您打垮這個曹操!”
孫權說:“對!曹操這個老賊,早就想廢掉漢朝,自為皇帝了。他之所以還不曾如此做,起先是因為還有袁家兄弟二人、呂布、劉表和我。現在,袁家兄弟與呂布、劉表都完啦,只剩下我一人還活著。我和姓曹的老賊,在形勢上不可能同時并存(勢不兩立)。你說我們該對他作戰,很和我的意見相同。”
孫權在魯肅建議抗曹之時,孫權對魯肅說過:“這是老天爺把你送給了我!”
現在,于周瑜建議抗曹之時,孫權也向周瑜說:“這是老天爺把你送給了我!”
盧溥在《江表傳》里對這篇故事有所補充。盧溥說:“孫權聽罷了周瑜的一番話,就拔出刀來,把面前的案(矮腳小桌子)砍下一只角,對參加會議的若干人說,‘倘若有人再說我們應該迎曹,我就砍他,像砍這個案兒一樣。’”盧溥又說,周瑜在會議散了以后,留在會場,向孫權說明:“那些主張迎曹的人,上了曹操的當,以為曹操的兵力,真如曹操自己所說,有八十萬人之多。實際上,曹操從北方帶來的,只有十五六萬,加上了投降他的劉表舊部六七萬,總共也不過是二十二三萬而已。這些劉表舊部對曹操并沒有信心,不是那十五六萬已經走累了的北方兵所能駕馭的。所以,曹軍的人數雖多,并不可怕。我們只要有五萬精兵,便可以打敗曹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