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皇帝為什么常常會吃不起常見的雞蛋?
說起“昂貴”的雞蛋,大家也許會想起一個著名的故事,它發生在清朝的皇宮里。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我們先說其中一個。
光緒年間,內務府的太監給光緒報花賬,說一個雞蛋要三兩銀子。有一天,光緒見了翁同龢,就問翁老師早晨都吃什么飯?翁同龢說每天早晨三個雞蛋。光緒感慨道:“老師您這一頓早飯就得九兩銀子啊,吃得起嗎?”
這件事記載在《春明夢錄》上。《春明夢錄》的作者是光緒進士何德剛,長期在吏部任主事,后根據回憶寫了這本書。
清代皇帝為何大多吃不起雞蛋?
同樣是光緒吃雞蛋的事,《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伯元在《南亭筆記》記載了另外一個版本,大概意思是說光緒每天要吃四個雞蛋,御膳房給這四個雞蛋的定價是三十四兩銀子,一個雞蛋合八兩半銀子。有次光緒問翁同龢,說雞蛋這么貴的東西,翁老師吃過嗎?翁同龢很聰明,知道其中有人搗鬼,搗鬼的人他不能得罪,就說:“我家里面有祭祀大典的時候,就偶爾用用,否則是絕對不敢吃的。”最有意思的是,旁邊聽的人都對翁同龢十分佩服,“聞者咸服其善于辭令”。翁同龢這一句話集了不少贊。
《清稗類鈔》上還有一個版本,把這件事放到了道光身上。道光問一個三朝元老吃的雞蛋多少錢,這個元老更聰明,直接就說“臣少患氣病,生平未嘗食雞卵,故不知其價”。最后一個版本來自《春冰室野乘》,主人公改成了乾隆,吃的雞蛋最貴,十金一個。被乾隆問住了的大臣說自己早晨吃四個,乾隆說你怎么這么奢侈,他恍然大悟,補充說外面賣的雞蛋,都是殘蛋破蛋,所以我才吃得起,要是好蛋,我可不舍得買。乾隆這才微微點頭。
到底哪個版本所說的是歷史真相呢?或者說,清朝的皇帝真的吃過這么“貴”的雞蛋嗎?
根據統計,清朝內務府的支出“咸豐年間,內務府每年支出僅40余萬兩;同治初年,每年應放各款為八九十萬至100余萬兩不等;光緒中后期,每年實支銀為143萬兩。至光緒末葉,內務府每年開支已達295.2萬余兩。”也就是說,光緒時期的內務府開支明顯擴大,當然,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慈禧排場大,花錢多,過大壽修頤和園的經費,肯定也得算到內務府里去。那么,真正用在吃飯上的銀子,整個皇宮加起來,粗略統計的結果是:一年在15萬兩銀子左右。這其中,要包括每個月3萬多斤豬肉,800多斤豬油,4000多只雞鴨等,因此,雞蛋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如果按照前面這些記載上說的,按最少的算,內務府按三兩銀子一個雞蛋去糊弄皇帝,那么平均下來,皇宮一年的開銷,也只能買5萬個雞蛋,顯然,皇帝不能光吃雞蛋,否則就是茶葉蛋吃多了也會吃出一股雞屎的味道,并且,如果這些雞蛋都讓皇帝吃了,整個皇宮的人早就餓死了。所以,這么貴的雞蛋,皇帝也吃不起。
還可以再這么計算一下,雞蛋在清朝的市場價大概三個小制錢一個,一兩銀子可以換1670個制錢,也就是說,能買500多個雞蛋。所以,即便是內務府的太監們要做花賬,也大可不必在雞蛋上大做文章。
但是,關于皇宮里雞蛋昂貴的故事,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內務府做花賬撈油水這樣的事,是司空見慣甚至是被默許的。用雞蛋去說明這件事,也是因為比較形象生動,抓住了人們的,心理,因此更富有煽動性。另外,清朝的皇帝雖然相對敬業,但長在深宮里的帝王對民情的確缺乏真實的了解,雞蛋只是一個諷刺。
甚至還可以這么說,不管皇帝本人的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其專制的弊端都是無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