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后 大量國寶文物卻流失民間
中國歷史悠久,每個朝代都會積攢很多前朝的稀世珍寶,比如說清朝,尤其是在經歷了康乾盛世之后,珍寶堆滿了皇宮各個角落,僅僅查閱史籍,那些記載的文物可能僅是冰山一角。
溥儀作為最后一位封建帝王,他絕對不曾想到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是他在紫禁城中生活的最后一天,被迫退位后的溥儀依然擁有著屬于自己的小朝廷,宮內的一切當然還是屬于他一個人,這其中就包含著兩千多年來積攢下的無數珍寶,那些幾乎就是中華文化的影子,是中華文明向世人展示出的耀眼光芒。
溥儀在被趕出紫禁城之后,派人對皇宮內的文物進行了清點,據當時的記載:宮內收藏最多的是瓷器,其次是書畫,金銀器皿也還有很多,即便留存下了不少文物,可是在這之前有更多的珍寶流失、毀滅,在這之后同樣丟失了不少珍寶。
在溥儀退位之前,清政府在六十多年前經歷了英法聯軍侵華,百姓死傷無數,清廷顏面盡失,可是損失最慘重的還是清代帝王們用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陸續修建的圓明園,那里也是皇家收藏的珍寶的存放地點。現如今收藏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中的《圓明園四十景圖》,向世人展示出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華麗,可我們也只能想象當年的繁華,畢竟現在剩下的只是些殘垣斷壁。
英法聯軍在攻陷北京后的第二天,就對圓明園開始了肆無忌憚地搶掠。據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發表的通訊稿所描述,英法聯軍在進入圓明園之后被眼前的富麗堂皇搞得暈頭轉向,當他們拿起銀子時看到了金子就把銀子丟掉,看到珠寶之后丟掉了金子,由于瓷器太過笨重不方便運輸,就將其砸毀,那些無價的書畫珍品他們燒著了用來點煙。可是這并沒有結束,經過了三天的洗劫之后,英法聯軍燒毀了圓明園……
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當侵略者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后,北京的文物每天都在丟失,不僅僅是輪流在紫禁城駐扎的外國軍隊,還有宮中的太監們。隨著清廷的沒落,在溥儀退位之前的幾年,皇宮一直處于混亂的狀態,這就讓太監們有可趁之機,他們開始偷盜宮中的珍寶然后出去賣錢,當時京城的不少古玩店幕后的老板都是太監們。
文物被太監們偷盜徹底惹怒了溥儀,然后他開始徹查這件事情,可誰曾想到這引來了更大的災難。太監們為了銷毀罪證,一把大火燒毀了建福宮,更多的文物再次化成了灰燼。這件事情引發了更多人對清廷的譴責,溥儀也離退位不遠了。
溥儀也察覺到自己要離開紫禁城了,他也開始對宮中的寶貝做打算了:
一方面他以自己的名義贈送大臣、官員們宮中的收藏,幾乎是隨心所欲的送;
另一方面他讓弟弟溥杰進宮陪讀,在溥杰放學后讓他悄悄將文物帶出宮去,然后保存起來以備后患。
據溥儀在自傳中的記載,這種偷運工作每天都在進行,運出去的都是精心挑選的精品。
溥儀最終被趕出了紫禁城,他來到了天津的日本租界區,在那里他依舊過著如宮中的奢華生活,這一切的支出基本全靠變賣偷運出來的文物。九一八事變之后,溥儀來到了長春,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當年存下的文物也從北京運到了長春,存到了隱秘的倉庫之中。
溥儀到底偷運了多少文物我們也不得而知,可我們知道那些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那些丟失、損毀的文物同時也敲響了國家要富強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