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劉伯溫為何要挖諸葛亮的墳?
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墳,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寫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溫,你能算后世出何人?...劉伯溫為何要挖諸葛亮的墳?劉伯溫挖墳是真的嗎?
民間常常流傳著幾句詩:
劉伯溫所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
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墳,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寫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溫,你能算后世出何人?此詩為諸葛亮所寫。
說明諸葛亮遠遠勝過劉伯溫百倍。因為劉伯溫確實算不到他死以后幾百年會出個什么樣的大人物。而諸葛亮卻知道千年以后會出個叫劉伯溫的聰明人。
三國時的諸葛亮,識天文悉地理,知陰曉晴,呼風喚雨;深韜略通歷史,多謀善斷,神機妙算。輔佐劉備打天下,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治理天府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才華蓋世,有口皆碑,功勛卓著,垂范青冊,時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濟世奇才。歷代百姓為之起敬,英雄豪杰為之折服。
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又出了一個智星能人。此人姓劉,名伯溫,精三韜六略,善深謀遠慮,會遣風調雨,能料事如神。協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殺韃子,興兵滅元奪金陵,成為明朝鼎鼎有名的開國功臣。時稱劉伯溫是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還陽轉生。
劉伯溫自恃才高技絕,德高望重,常對諸葛亮說長道短,評頭論足。言里話外明顯流露出內心的不服。
“孔明學問淵博,吾與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與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與其柑比只少一絲;孔明預前測后,未卜先知,吾與其相比定不在下。文載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誰個前來祭奠,何人前來刨墓,并記之于冊,鐫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無不應驗。吾決計親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雙膝跪地磕頭一千,孔明若無所料,笑他矮吾三尺。”
劉伯溫目無先賢,出言不恭,左右聽之驚駭,不敢多嘴。
一日,劉伯溫帶領數名隨從,坐著八抬大轎親往孔明墓地拜祭。穿過高大的牌樓.剛上花石臺階。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邊有臥龍山人親書“吾到無人到”五個篆體大字。劉伯溫抱拳深施一禮,抬眼上下一掃,不禁哈哈大笑。“臥龍山人”好個書法,筆筆蒼勁有力,字字雄渾氣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遜色。就是預事有差,低吾腳下。不想堂堂蜀國丞相只有前眼沒有后珠,妄圖一個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虛假歪名。伯溫敢笑你矮吾三尺,終沒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預言謬錯,欺世騙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礙眼惑眾。”
劉伯溫話音剛落,隨從兩步搶前。舉起鐵石家伙,將碑擊作三截。十分傲氣,眼見得碑倒石碎,劉伯溫不由得嘿嘿嘿一陣冷笑。“素稱諸葛亮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經吾親驗名不副實。從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溫之外何人還能取而代之!”
劉伯溫背剪雙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搖大擺向后走去,不到二十來步,一筒圓頭巨碑擋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澀,滿布苔痕,字跡依稀。命隨人擦去灰塵污垢,一筆一畫仔細辨認,驀地一驚,頓覺心慌意亂,魂飛魄散,嘴里連喊“罪過,罪過!學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毀碑碎碣辱沒先師,罪過深重,當該萬死。”
原來碑上是孔明親筆“只有伯溫到”五個楷書大字。伯溫滿面羞慚,尷尬難言,趕快恭敬行禮,雙膝跪地,誠心虔意,磕首一千。禮畢,身重如山,膝軟如泥,怎么用勁也站不起來。正在為難之際,忽然看見圓頭碑的下邊刻有一行小字:“伯溫戴盔行禮,脫盔而起。”伯溫似覺孔明就在面前,頓感頭皮緊縮,發根直豎,慌忙卸下金盔,五體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覺出了滿頭冷汗,濕透了貼身衣衫。
劉伯溫見第一筒碑時盛氣凌人,滿不在乎。見第二筒碑時心驚膽怯,目瞠口呆,凜凜威風一下子被殺得遁無蹤影,心服口服。
從墓地回來特意又畢恭畢敬地到孔明祠中設案焚香,伏首拜師。看見桌上放著一碗涼水,縷縷清香,撲鼻而來。床下放著一雙朝靴,周幫正底,針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穿上朝靴連走三圈。笑日:“喝吾師水清廉不貪,穿吾師靴路正不偏。”出得門來抬頭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著諸葛亮親寫的兩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兇災。”伯溫不看則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嚇得兩耳轟鳴,雙眼冒花,臉上驚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劉伯溫伯溫一向心比天高,膽比天大,一輩子打仗只勝不敗,謀事只好不壞。今日孔明面前領教,自感低矮三尺,膽怯三分,見諸葛亮預知自己有難,料定風云不測,禍在旦夕。回首又目不轉睛地看了一會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嘆日:“人生各有志,報國各有途,風雨各有歷,壽歲各有終。該死不得活,該活死不得。”隨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禮,然后慢步走出大門上轎啟程。走過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陣猶豫,忽又犯了尋思。忙問:“從這兒到沙丘鎮路程多遠?”轎夫答道:“滿打滿算也就是個八十來里。”伯溫眉頭一皺,掀起轎簾探出頭來將手一揮:“調過頭來先向東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個大圓圈,繞過沙丘鎮。”轎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無語。
伯溫一行多走數十里路程,遠遠避開沙丘鎮,踏上了回歸京都的驛道。在橫穿一條久日干涸的漏沙河床時,遇見東西兩群頑童各自占領一個沙丘戲耍對打。東沙丘一邊布是八卦陣勢,西沙丘一邊擺是長蛇陣圖。彼此拋石揚礫,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殺。“東沙丘勝嘍!西沙丘敗嘍!”伯溫一聽沙丘二字驚得出了一身冷汗,頓覺天旋地轉,頭昏目眩。立即停馬住轎,吩咐左右:“吾師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過沙丘鎮,逃不脫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無怨,愿留數語以誡后人。”
隨從拿出筆墨,伯溫書曰:“山高總有頂,天大卻無邊;坐井觀天小,登高望天闊。謀勝慮敗終不敗,取長補短終不短;知錯改錯終不錯,知恥雪恥終不恥。吾居功狂傲,目中無人,從來不思過錯,不補短缺,終受吾師嚴懲。招來喪身之禍。此時醒悟,悔之已晚,望眾位傳吾留言誡其子孫后代。”
伯溫寫到此處將筆一撂,口吐鮮血,氣絕身亡。隨人掩面慟哭,大放悲聲。趕快披白掛孝,購棺裝殮,連夜租車雇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嘆:“大人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一代英雄豪杰。跟隨太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飽受風霜。其功其勞,國人皆知,天地盡曉。所憾秉性強傲,不能容人,終至沙丘河灘落此不幸。大人臨死悟出自己一生之過,留下金石真言誨誡后人,實是明者之為智者之舉,令人肅然起敬,懷念千秋。”
伯溫靈柩回京,隆重祭奠,歸葬故里。并將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廣布都城鄉村。舉國上下家家有冊人人奉讀,翁嫗能背子囡成誦。世世代代,流傳至今。
以上是野史所記載。
正史所記載是:
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后就賜毒藥將劉伯溫毒死。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送毒藥到劉伯溫老家,讓劉伯溫服毒自殺。
劉伯溫死后,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全部被殺。從此劉伯溫一族絕后。現在所謂的劉伯溫的后人,都是假冒的。
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劉基長子,生于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劉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后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劉氏一門被朱元璋,抄家,滅九族。劉氏一門絕后。后代有很多人冒充是劉伯溫后人。
正史記載:
劉伯溫的家譜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于豐沛一帶。劉基的先祖是豐沛(今江蘇一帶)人,后遷往鄜延(今陜西一帶)。北宋滅亡,劉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榮國公、鄜王劉光世“南渡”到臨安(今杭州一帶)。
1.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領殘部逃離時,死于敵人箭下。
2.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3. 劉堯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愿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4.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于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圣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5.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后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后代子孫帶來福澤。
6.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7.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8.劉基
9. 劉璉,劉基長子,生于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10. 劉璟,劉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后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相關閱讀:“大明“神算師”:劉伯溫是否算出了明朝死期?
在中國 5000年的歷史里,出現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也出現了很多的圣人、賢人,雖然這些人數不勝數,但唯獨一類人卻并不常見,甚至是這個世界上最稀有的品種。這類人,我們稱之為神人。
何為神人?通曉天機,擁有像神一樣本事的人。這種本事就是:洞徹天機、 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
如果您熟悉歷史的話,在歷史這條長河里,中國只有六個神人,六個通曉天機的人。這六個人分別是:西周開國元勛——姜太公,戰國不老的傳說——鬼谷子,漢朝首席功臣——張良,三國第一謀臣——諸葛亮,大唐第一軍神——徐茂公,以及元末明初本書的主人公——劉伯溫。
作為這六大神人之一的劉伯溫,他是否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不僅才華橫溢、料事如神,還擁有呼風喚雨、預知未來的能力呢?
還別說,劉伯溫真有這個本事。
話說,公元 1368 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正在殿內吃燒餅,他才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傳話道:“國師劉基劉伯溫,請求覲見。”
太監話音未落,朱元璋突然心想:“都說劉伯溫能神機妙算,好比諸葛孔明再世,不妨今日好好地測試他一番。”于是,朱元璋把燒餅藏在了碗中,這才召見了劉伯溫。
君臣禮畢,等劉伯溫坐定后,朱元璋立刻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
劉伯溫馬上掐指論算,第一時間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是也。”
一聽這話,明太祖驚嘆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學異人之國師,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隨后,借著這個燒餅,雙方展開了一次愉快的會談。
這個問題,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后,大明王朝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世界。
于是,在這種背景下,劉伯溫那永載史冊、預知未來的《燒餅歌》,就這樣孕育而出了。
朱元璋問道:“天下后世之事若何?朱家可長享否?”
劉伯溫回答:“吾主萬子萬孫,何足問也?”
朱元璋問道:“自古有枯榮,世間無朽物,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劉伯溫回答:“天機泄露,臣罪非輕。”
朱元璋問道:“朕今賜你無罪,但說無妨。”
劉伯溫謝恩,隨后立刻攤開筆墨,他寫了三首詩:
燕子不日飛入京,永享山河樂太平。豪杰更起文墨輩,英雄奉旨看還鄉。
北方胡虜害生民,御駕親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云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云開邊日照邊疆。
劉伯溫的這三首詩,看似簡單無邊,實際上卻蘊含了三段未來的歷史:
第一首詩,燕子就是燕王,指的是朱棣要謀朝篡位,建立一個永樂王朝。
第二首詩,為了驅除韃虜,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皇帝兵敗被俘,明朝也差點亡國。
第三首詩,雖然大明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但還是勝利了,明英宗也回來了,大明王朝也重開了國運。
聽到這里,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問道:“此時天下若何?”
劉伯溫回答道:“天下大亂矣。”
朱元璋憤怒道:“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劉伯溫繼續作詩一首,回答道:
天下饑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龍精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
任用閹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在這首詩中,“棟梁龍德乘嬰兒”指的是太監張敏把皇子藏在后宮以躲避萬貴妃的殘殺;“長大金龍太平時”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后大明中興;“老練金龍精壯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務正業,就知道吃喝嫖娼;“相傳昆玉繼龍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斷絕。
最后兩句,劉伯溫指的“閹人”,不言自明,正是魏忠賢。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孫,正是導致大明王國的罪魁禍首。
得知大明局勢不妙后,朱元璋繼續問道:“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若何?”
劉伯溫繼續作詩道: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金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順難當。
這里指的是,在東林黨的保護下,雖然皇權沒有旁落,但可憐那“一月天子” 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他們全都英年早逝了。
一聽這話,朱元璋好奇地問道:“兩子接連隕,莫非是爭奪國本乎?”
劉伯溫回答:“非也。”隨后作詩道:
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
傳至六百半夢至,豈有玉宇得心驚。
此言一出,朱元璋還挺高興,說我大明還能相傳六百年,朕心足矣。那么,大明王朝最后的結局,是什么樣子的呢?
劉伯溫答曰:
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
崇禎皇帝上吊,順治皇帝進京,大可見,劉伯溫這首臨時興起的《燒餅歌》,居然完整地預測了大明王朝的歷史,并且最終講到它亡國,這太令人拍案驚奇、不可思議了,而這里面的預言故事,更是比西方《諸世紀》里面的還要神,還要準!明王朝就此結束。
當然了,咱們也要清楚地知道,這種所謂的預測,不過是后人的假托之作,或者是他們的造神運動罷了。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李淳風、袁天罡編寫的《推背圖》,就跟劉伯溫的《燒餅歌》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劉伯溫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到底會不會法術,有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呢?
對于這個問題,真相只有一個。可惜的是,絕不是你想象的那一個。
翻看劉伯溫一生,這個自幼聰明、少年得志的奇才,他在蒙古人當政期間, 一心光宗耀祖、建功立業,且根本無心造反。哪怕在 25年的時間里,劉伯溫三起三落,他也要出山繼續當官,勢要跟這個腐朽、沒落的王朝共存亡。
那么,歷史上的劉伯溫,是一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推翻暴元的“拯救者”,還是一個屢教不改,只是一門心思想當官發財的“官迷”呢?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輔佐朱元璋后,劉伯溫開始運籌帷幄、屢建奇功,他提出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這一基本國策,徹底為朱元璋找到了勝利的方向。
然而,在滅掉天下豪杰、輔佐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劉伯溫的地位卻一落千丈,他先是被朱元璋猜疑,隨后被小人挑唆攻擊,最后慘敗回鄉了。
即使這樣,這個無功高震主之嫌、無擁兵自重之禍、一心歸隱山田的劉伯溫,他卻無法像張良、范蠡那樣,悠然自得、頤養天年。僅僅過了一年,劉伯溫就被朱元璋強行召回京城,最后客死異鄉,還留下了一個千古死亡之謎。
一個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劉伯溫,最后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他到底是一個“博通經史、于書無不窺”的智者,還是一個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個被命運垂青的“庸人”呢?
也許,等閱讀完這本書,知道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劉伯溫后,你就會知道這個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