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復雜的政治斗爭 衛瓘因一句話慘遭滅門
三國后期,有三個歷史人物在軍事上大放光彩,一個是蜀漢的姜維,另兩位是曹魏的鄧艾和鐘會。此三人,才干卓越,名揚天下,被譽為“三杰”。拋開據長江之險的東吳,魏蜀兩國之間的生死成敗,就寄托在此三人身上。然而,這三人卻先后栽在了當時一個名叫衛瓘的書生手里。
衛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今山西夏縣北),出身于書法世家,三國時期魏國閿鄉侯、侍中衛覬之子。衛瓘十歲喪父,承襲父爵,二十歲時成為尚書郎,由于德行高尚,秉公辦事,其官運亨通,后歷任通事郎、中書郎、散騎常侍、侍中,持節慰勞河北,轉廷尉卿,與司馬氏走得很近。
衛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于魏國仕官,歷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后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參與伐蜀戰爭。蜀漢亡后,與鐘會一道逮捕鄧艾,鐘會謀反時,又成功平息叛亂,命田續殺鄧艾父子。回師后轉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
西晉建立后,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征東大將軍等職,成功化解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后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后遜位,拜太保。晉惠帝即位后,與賈后對立。
蜀漢末年,政治腐敗,軍民疲憊,敗局已經顯露。姜維也因受到排擠,帶兵駐扎要塞劍閣,成都空虛。魏咸熙元年(263年),權臣司馬昭派鄧艾、鐘會伐蜀,卻又對他們很不放心,于是命衛瓘作監軍,持符節監督鄧艾、鐘會的軍事行動,并統兵一千人。后來,又命心腹賈充帶領一萬步騎兵進入漢中,都督關中、隴右諸軍事,防備意外。從如此處心積慮地安排上,可見司馬昭的奸雄之心。
鄧艾、鐘會出兵后不久,鐘會率軍逼近劍閣,與姜維展開了拉鋸戰;鄧艾則出奇兵,偷渡陰平,直插蜀漢心臟地區。當時,蜀主劉禪正優哉游哉,面對突如其來的魏軍,方寸大亂,人心洶洶,最終選擇出降,蜀漢政權滅亡。此時的鄧艾,自以為滅蜀有功,志驕意滿,便以皇帝的名義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對蜀漢的官員封官進爵。聞訊后,姜維也放棄抵抗,違心投降鐘會,二人也心懷異圖。
鐘會想占據成都,與司馬昭分庭抗禮,必先除掉鄧艾,于是與衛瓘一起秘奏司馬昭,稱鄧艾僭越謀反。司馬昭大怒,便讓兵多將廣的鐘會收服鄧艾。鐘會很狡猾,他認為衛瓘兵馬少,一定不是鄧艾的對手,便派遣衛瓘去逮捕鄧艾,想借鄧艾之手殺掉衛瓘,他然后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地將鄧艾及其黨羽一網打盡。
衛瓘很聰明,對鐘會借刀殺人的伎倆心知肚明,于是趁夜抵達成都,卻不直撲鄧艾,而是向鄧艾手下的將領發出告示,“稱詔收艾,其余一無所問。”外圍工作做好后,衛瓘余次日凌晨將尚未起床的鄧艾父子捉獲。隨后,鐘會率軍入城,將胡烈等諸將全部囚禁,決意謀反。衛瓘不肯脅從,于是裝病嘔吐,騙過鐘會,鐘會放其出城。衛瓘出城后親作檄文宣示諸軍,討伐鐘會。鐘會也率領親信士兵出戰,雙方在蜀漢的宮廷內展開激戰,最后鐘會被殺,姜維自殺,禍亂平息。
鐘會、姜維死后,真相大白,鄧艾無罪。而此時,鄧艾父子正在押往京師的路上,鄧艾的心腹將士想追趕上檻車,準備解救鄧艾回歸成都。衛瓘認為他曾和鐘會一起誣陷鄧艾,擔心一旦事情泄露,會遭到鄧艾的報復,于是連忙派遣與鄧艾有仇的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鄧艾,最終鄧艾父子被殺死。滅蜀后,一個功大驕矜不受節制,一個擁重兵圖謀割據,一個假裝投降心懷鬼胎,就這樣鄧艾、鐘會、姜維,這三位三國后期一流的軍事天才被一介書生衛瓘給干掉了。
滅蜀平叛后,衛瓘人氣飆升。西晉建立后,衛瓘先后擔任征東大將軍、征北大將軍,鎮守青州、并州等地。咸寧四年(278年),衛瓘入朝擔任尚書令、侍中、司空等宰相級別的高官,“為政清簡,甚得朝野聲譽”,深受晉武帝司馬炎信任。看到太子司馬衷難成大器,衛瓘憂心,一直想建議司馬炎更換太子,但沒有機會。后來,司馬炎大宴文武,衛瓘假裝喝醉了,跪在武帝御座前用手撫床說道:“此座可惜!”司馬炎何其聰明,一聽這話馬上領悟了,但又不想換太子,于是說道:“公真大醉耶?”見皇帝鐵了心,衛瓘再也沒提及此事。
衛瓘的話,最終傳到了太子妃賈南風耳朵里,賈南風因此對衛瓘懷恨在心。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由太傅楊駿輔政。楊駿被楚王司馬瑋誅殺后,衛瓘便與汝南王司馬亮共輔朝政。不久,皇后賈南風找了個借口,聯合司馬瑋免去了衛瓘的官位,并將衛瓘與子孫九人一同殺害,享年七十二歲。
衛瓘在與鐘會、鄧艾、姜維的較量中大獲全勝,不料最終卻因為一句話,死在西晉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衛瓘死后多年,經過他的女兒以及朝臣們上書,衛瓘一案才得以昭雪,晉惠帝下詔追贈衛瓘假黃鉞、蘭陵郡公,追謚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