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叔寶和尉遲恭是如何成為門神的?
尉遲恭,又名胡敬德。出生于隋朝末年唐朝初年。是隋唐演義中非常有名的英雄之一。他于585年出生在今天的山西朔城區,為唐太宗李世民打下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并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難之中,在有名的玄武門事變中,尉遲恭首先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陰謀,并及時通知李世民,在整個事件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尉遲恭擔任右武侯大將軍的職位,負責掌管軍隊,保護皇帝安全。同時,李世民還為他封爵為鄂國公,并將其列為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之一,受到了皇帝很大的器重。尉遲恭性格豪爽講義氣,為人憨厚純樸,且能勇善戰忠于君主。在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半—黑白夫人。不過,在尉遲恭晚年,由于戰亂已經被平定,尉遲恭在待人接物中,經常覺得自己是有功之臣,而把其他人不放在眼里,漸漸失去了唐太宗的喜愛和信任。
但總的來說,尉遲恭一生中對整個大唐王朝的建立,貢獻還是非常大的。658年,尉遲恭逝世,為此,當時在位的皇帝唐高宗下令三天不上朝,并且京城中官職在五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去垂吊。同時還賜給尉遲恭“忠武”這一謚號,將其追贈為司徒,并州都督。并命令將他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墓中。他去世后不久,其妻子黑白夫人也相繼先后去世。
秦叔寶和尉遲恭
秦叔寶和尉遲恭都是初唐名將,他們共同輔佐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但與尉遲恭相比,秦叔寶的排位要靠后一些。兩人之所以常被人們拿來比較主要是因為他們是民間的左右門神。
秦瓊,字叔寶,出生年月不詳,祖籍齊州歷城,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秦叔寶是隋末唐初的名將,初為隋將,后輾轉李密、王世充處,最終與程咬金等人加入李唐。秦叔寶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病逝后追封徐州都督、胡國公。尉遲恭,字敬德,生于585年,朔州平魯下木角人。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是唐朝名將,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658年在家中去世。秦叔寶和尉遲恭是李世民手下最為勇猛的兩個將領,而且都屬于勇武型,可以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但是不具備指揮領導才能,缺乏帥才。
很多人都奇怪為什么他們被尊為避鬼驅邪的門神呢?民間傳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殺害了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總覺得冤鬼纏身,晚上不能安睡,所以命秦叔寶和尉遲恭為他守門,方能安寢。民間也將他們二人畫像掛在門上驅邪,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門神。
當然這都是民間傳說,但是不難看出,秦叔寶和尉遲恭確實是李世民非常信任和器重的武將,并且他們為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唐朝穩定后,秦叔寶久病纏身,沒能再次披甲上陣,而尉遲恭賦閑在家,安然離世,只留下了無數的傳奇故事和傳說,為人稱道和傳頌。
尉遲恭怎么死的
大唐開國名將尉遲恭,半生戎馬,隨唐太宗征戰沙場,為大唐開國奠基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的尉遲恭告別疆場,頤養天年,雖依然操心國事,然而大半時間得以在家彈奏清樂,自娛自樂,享受退休生活,直至七十四歲逍遙離世,在中國古代眾多年輕為國征戰的將領中,尉遲恭的結局無疑是比較圓滿的。
貞觀十九年二月,李世民親率大軍從洛陽出發,親征高句麗,命太子李治監國。此時,已在家中養老的尉遲恭得知消息后,上書進言,勸李世民此時御駕親征,將導致朝政不穩,不如委派一位優秀的將領代為征伐這彈丸小國。尉遲恭所言本是個很好的建議,然而剛愎自用的李世民此時急于建功立業,絲毫聽不進賢臣的進諫之言,反而讓尉遲恭與他一同出征高句麗。
此次遠征,唐朝大軍吃了敗仗,直接導致了貞觀后期唐代國運急轉直下,唐太宗的病體也因此愈發沉重。班師回朝后,尉遲恭心灰意冷,依舊回家養老,再不問朝政之事。據說尉遲恭晚年除喜愛丹青樂器之外,還迷信煉丹服藥,研磨各種金屬礦石,配置丹藥,并在家中后院挖池塘,興建樓臺,大搞室內裝潢,甚至閉門不見外客,長達十六年之久。
顯慶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尉遲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一代名將的人生至此落幕。唐高宗李治為此廢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吊唁。同時冊贈尉遲恭為司徒,并州都督,謚曰忠武,賜予珍寶、兵器、樂器若干,并鄭重將這位開國元勛葬入昭陵,為唐太宗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