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吃仙丹 李世民的死因真是吃仙丹嗎
李世民吃仙丹,在唐朝歷史中不可否認李世民是一位很杰出的皇帝,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毀了他一輩子的名聲,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李世民吃仙丹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介紹下吧,有興趣的可以進來看看。
李世民的晚年生活幾乎毀掉一輩子的名聲
唐太宗一生英明神武、豪情萬丈,堪稱豪杰。也可能是物極必反的原因,唐太宗自我放縱,為所欲為。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才四十八歲,就英年早衰,已臨近暮年。那年他從遼東返還京師長安的路上,身患毒癰,差點喪命。兩年后,他又得風疾,差點癱瘓在床。英雄暮年,心力衰竭,性情大變,除了使用權術更加老到之外,其余的一切同青壯年時的做派大不相同。他忘記了“創業固然艱難,守成更不容易”的諾言,沒有做到“善始善終”,不保晚節,以至于犯下了大錯誤,誤國又害己。
唐太宗在京師長安以及東都洛陽修建了大量的宮殿和行宮。貞觀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覺長安夏天悶熱,便在臨潼驪山頂上修筑了翠微宮。七月,他又嫌宮室狹小,不能盡顯大唐威儀,又重修了玉華宮。玉華宮的建筑是“苞山絡野”,耗費以億計。之前的貞觀四年,唐太宗在洛陽下詔全面修復洛陽宮,工程耗時連年,“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貞觀十年,洛陽宮恢復,李世民又添加修建了飛山宮。洛陽宮殿豪華氣派,所耗人力物力難以估算。為顯示蓋世武功,李世民發動的征伐戰爭越發頻繁,數次征遼,百姓苦不堪言。“士馬疲于甲胄,舟車倦于轉輸”,為了籌集浩繁的軍費開支及軍需物資,唐太宗動用了洪、饒、江、宣、潤、常、杭、越、臺、婺、括等地工匠建造大量的戰船,有的戰船的規制長百尺,寬五十尺。還令各地官府逼迫百姓繳納“船庸”。房玄齡切諫,“焚凌波之船,罷應募之眾”,停止征伐。四川人民不堪忍受橫征暴斂,爆發猛烈反抗,唐太宗急調重兵前往鎮壓。
唐太宗是個好色之徒。雖然唐朝對各個階層的男女關系束縛不嚴,但一般的倫理道德觀念還是存在的。唐太宗從來沒有中斷尋覓有姿色的美人充掖后宮,甚至在弟弟齊王元吉死后,把弟妻納為妃子。廬江王璦被殺后,他又將其愛姬留下服侍自己。在長孫皇后病死后,唐太宗性生活更加放縱,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唐太宗游獵、行幸頻繁。唐太宗喜歡游獵,給當地的百姓增加了額外的負擔。貞觀十五年,唐太宗行幸洛陽,在溫湯爆發了他的衛隊的兵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希望唐太宗能停止游幸。結果,衛兵們最后以大逆罪處死。唐太宗宮廷生活奢侈無度,為了修建宮殿,迫使大量戍守京師的部隊穿鑿池苑,以致在宮廷服役的各類工匠期滿不能回家,有時,服勞役的哥哥去了,弟弟才能回來。
一般人認為,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具有納諫風范的英主明君,但是在晚年,唐太宗卻成為獨斷的“榜樣”、拒諫的“楷模”。過去,唐太宗是引導、獎勵官員上諫,接受意見也是從善如流。貞觀十年以后,驕恣矜伐,不悅人諫,有的時候口頭接受意見,行動上我行我素;還有的時候是知道大臣們要諫,躲避不了,故意先行威怒,嚇得大臣不敢上言。魏征對唐太宗后期的作為,曾連續上疏切諫,但成效不大,大為痛心。特別是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征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之諫,唐太宗將這份奏疏掛在屏障上,視為座右銘,表示朝夕觀覽,但這僅是表面文章,行動上沒有絲毫改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采取不光彩的手法,觀看了記錄君主每天起居言行的“起居注”,開了歷史上最惡劣的先例。唐太宗晚期所犯的重大過錯,是和他拒絕納諫的行為分不開的。
唐太宗年輕時迷信思想不多,他曾譏笑秦始皇、漢武帝祈求長壽求助神仙的故事。他說道:“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不煩妄求也。”但是,他到了晚年,迷信方術,比起秦始皇、漢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貞觀二十二年,他聽信天竺俘虜中一個叫那羅邇娑婆的方士詭稱能配制金石仙丹,大為高興,把方士請到金颯門宮內配制延年仙丹,讓他服用。仙丹不僅沒有治療他的疾病,反而在貞觀二十三年金石藥毒發作,死于含風殿,終年五十二歲。實際上,李世民是個非常聰明的君王,對自己晚年的過錯也是有所察覺的,只不過是不愿改正罷了。在臨死的前一年,他親自為太子李治撰寫《帝范》十二篇,不讓李治效仿他。他說:“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自古以來,英雄暮年,心力委頓,絕大多數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傾向,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李世民是吃丹藥中毒死嗎
一世英主李世民萬年沉迷于煉丹術。曾經召集過大批道士在宮內煉丹。所用之物都是麻黃、丹砂、硫磺、水銀等劇毒之物。唐史記載李世民為病亡,但是現代史學家普遍認為李世民的死與中毒關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