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 十萬雪花銀”清朝官員收入是多少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官場中人多半斯文,吃什么東西都是少而精,別的朝代官員吃東西是否斯文我不知道,但清代一些官員吃東西與斯文半點也搭不上邊。
紀曉嵐這個名字,國人不會陌生,有關他的電視劇數量多多,此君做過禮部尚書,組織過《四庫全書》的編纂,說話幽默風趣,能夠逗皇帝開心。紀曉嵐的飲食特點是不喜米飯,愛吃零食,平居之時,干鮮果品、栗子、榛子之類從不離口,于肉食更是情有獨鐘。
據清人記載,紀曉嵐一天能吃數十斤肉,這數十斤肉到底是幾十斤,記載者沒有細說,即使取其最小值二十斤,也足以將人嚇死。我活了四十多歲,認識的人什么職業都有,不要說一天吃二十斤以上肉的人,就是一天吃七斤八斤肉的都沒見過。
康熙時當過刑部尚書的大學士徐乾學也極能吃。此人好象是餓死鬼變的,每日上早朝,必先吃上實心饅頭50個,黃雀50只,雞蛋50個,酒10壺。我不知道徐乾學每天的實心饅頭大小如何,根據常識,總不至于小到半兩都沒有吧,50個半兩,就是兩斤半了。一般人吃下這堆饅頭都夠嗆,可他老人家吃了饅頭,還要吃那么多黃雀、雞蛋,喝那么多酒,其食量之大,只有羽化之人可比。
孫爾淮做過閩浙總督,在福建興利除弊,官聲甚佳。此君的食量也極為驚人。有次他到泉州閱兵,當地官員給他準備了饅頭100個、花卷100個,加上一品鍋內雙雞、雙鴨,他一點也不客氣將其吃了個精光。吃后還大發感慨:“我這次到兩個省閱兵,只有今天到了泉州才吃了一個飽。”
按照常理,老百姓大都干的是下力活,消耗的體力大,需要補充的能量比坐在辦公室里的官員多得多。他們人口基數又比官員大,大肚漢的數量應該多于官員才對,為什么被歷史記錄下來的能吃者卻是官員呢?我想這不是因為能吃不能吃的問題,關鍵在于吃不吃得起。清代官場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官員公款吃喝成風。
張集馨的《道咸宦海見聞錄》記載:他補陜西督糧道時,每有官員過境,“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公款吃喝掏的是國家的口袋,官員吃多少都不要緊,肚皮自然更能得到鍛煉。此外,清代盛行“陋規”制度,官員收入極其豐厚,那時流行一句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康熙時,一位叫白潢的江西巡撫向皇帝匯報過自己一年收到的“陋規”,他列舉了五項:1、節禮,每年大約5000兩;2、漕規禮,每年4000兩;3、關規禮,每年2400兩;4、鹽規禮,每年10000兩;5、錢糧平頭銀每年8000兩。白潢是個清官,別人不太敢向他送禮,尚且收到這么多“陋規”,其他有貪心的官員每年可以得多少“陋規”可想而知,據說當年有的巡撫一年的“陋規”收入就是20萬兩。上文列舉的能吃的官員職級個個高于巡撫,他們一年的總收入到底有多少,您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個人收入如此豐厚,就算是吃自家的,一天二三十斤豬肉、百把個雞蛋算得了什么呢?
說到底,官場能吃者的肚皮都是民脂民膏撐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