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余人神秘地失蹤,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而近期史學家對于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有了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Homer H.Dubs)對漢朝和羅馬的關系歷史提出的假說,認為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zhàn)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zhàn)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猜測其最后可能為定居中國甘肅省永昌縣驪靬村。
這樁歷史懸案起因于一場慘烈的爭霸戰(zhàn)爭。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西距中國4000英里的古羅馬帝國正處在劇烈的變革時期。到處籠罩著硝煙。當時,古羅馬帝國執(zhí)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為了與已形成鼎足之勢的西澤、龐培爭奪霸權,決定向東擴張勢力,掠奪金銀珠寶和占領地盤。于是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fā)拉底河,發(fā)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zhàn)爭。
在激烈的卡爾萊戰(zhàn)役后,英勇善戰(zhàn)的安息軍兵誘敵圍殲羅馬軍團于荒漠深處,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同時,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余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zhàn)爭中突圍東逃,輾轉于防御薄弱的安息東部防線。33年后的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和安息簽約言和,并相互遣返戰(zhàn)俘。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zhàn)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余人神秘地失蹤了,遂成古羅馬歷史的一大懸案。
歷史學家研究認為,普布利烏斯率領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余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于所收容。據(jù)《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于于郅支城,并“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余人”。陳湯在戰(zhàn)爭中發(fā)現(xiàn)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余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有重木城。這一戰(zhàn)法只有羅馬軍隊采用。
史學家認為,這支軍隊當屬卡爾萊戰(zhàn)役中潰退并失蹤17年的羅馬殘軍無疑。陳湯將其俘獲,并帶至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始置“驪胱縣”以安置戰(zhàn)俘。幾乎在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zhàn)俘時,西漢的版圖上出現(xiàn)了一個定名為“驪胱”的縣城。從《漢書》到《隋書》都有準確無誤的記載,這為破解古羅馬軍團失蹤之謎這一懸案,開啟了一扇大門。
關于古羅馬軍團失蹤之謎與驪胱古城的學術研究時日已久。1947年,英國著名的漢學家德效廉撰有《古代中國之驪胱城》一文,明確提出: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胱”,后又改稱“大秦”,《后漢書?大秦》即以“大秦國一名黎胱”起首。當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0年尋找其失蹤的軍團時,這一軍團已在9年前鬼使神差地落戶在祁連山下,這比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要早1300年。
永昌驪胱人仍保持著與眾不同的習俗,如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老住戶在春節(jié)都愛用發(fā)酵的面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以立牛公為主要特征。每年立春時節(jié),在牛公廟里塑“春牛”,立春一到,卻將“春牛”抬到廟外打碎,以祈平安吉祥,糧畜豐產。放牧時,極好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法令其角斗,比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發(fā)狂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稱“瘋牛扎杠杠”。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古羅馬人斗牛的遺風。
據(jù)此,史學家大多認為,西漢安撫古羅馬軍團于驪胱古城,初步揭開了這一千古之謎。目前,驪胱古城已用石柱鐵鏈加以圍護,古城墻正中豎一石碑,上刻“驪胱遺址”四個大字,背面刻有碑記,敘述了驪胱建縣的經過和歷史。者來寨大路右方高臺上建一羅馬風格的方亭,上刻“驪胱亭”,亭正中立有一大石碑,上刻“羅馬東征軍歸宿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