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尾骨卻沒有尾巴 人類曾兩次將尾巴進化掉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人類似乎并不適宜保留尾巴,人類的早期祖先失去尾巴并不止一次,而是二次。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發表于《當代生物》雜志之上,這一發現不僅僅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為什么現在沒有拖著一條尾巴,而且也有助于理解人類為什么擁有尾骨,即人類在生命的最初階段確實長有一段真正的尾巴,但后來又逐漸消失了。
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勞倫-薩蘭介紹說,“在人類最早期的脊椎動物祖先身上一直都長有一種肉質尾巴。在人類最初期的胚胎身上也有這種尾巴。很難將它們完全根除又不會造成其它問題。因此,魚類和人類都不得不抑制這種尾巴的生長,留下一種藏在體內的退化尾巴。”
這種神秘的退化尾巴最早起源要追溯到魚類身上。在研究中,薩蘭對3.5億年前的Aetheretmon魚化石的卵進行了分析,這種魚是如今陸地動物的最遠古祖先。Aetheretmon魚擁有一種長有鱗片的肉質尾巴以及一個靈活的尾鰭。薩蘭發現,這兩個結構是完全獨立的。通過將Aetheretmon的魚卵與其它現有魚類進行對比,薩蘭發現這兩種“尾”部結構最開始是一上一下一起生長的,后來慢慢開始獨立生長。
這一發現推翻了近兩個世紀以來被人們普遍認可的一種科學觀點,即現代成年魚類的尾鰭只是與陸地動物共同祖先的尾巴的一部分。薩蘭的發現將兩者完全拆分開來,這意味著這兩種尾巴進化路徑完全不同。魚類失去了肉質尾巴,但保留了那條靈活的尾鰭以利于自己的游泳功能。薩蘭解釋說,“只留下這條尾鰭有許多進化優勢,而肉質尾巴則只會帶來干擾。”
魚類后來進化成半水生動物,再進化成陸生動物時又失去了靈活的尾鰭。不過,那條肉質尾巴則慢慢變成了我們所熟悉的狗、貓、牛等動物的尾巴。對于狗來說,那條尾巴在視覺交流時非常有用,也可以用來趕走周圍的昆蟲,當然還有其它功能。對于成年猿類(包括人類祖先)來說,則在尾巴進化過程中更進一步。
薩蘭解釋說,“為了更好地直立運動,它們甚至失去了保留下來的骨質尾巴。與魚類一樣,胚胎中的骨質尾巴殘留物被隱藏于我們的背部下方,形成尾骨,同時也不會長成像手臂和腿部一樣的身體結構。因此,人類和魚類胚胎擁有共同的機制來抑制尾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