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假的圣旨 竟讓方臘敗得欲哭無淚!
封建社會,皇帝在理論上擁有著絕對的權威,以皇帝的名義下達的旨意是便是圣旨,其權威性自不待言。無論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還是普通官吏、草民百姓,全得聽。既然圣旨這么牛,那么自然也會有假的。
能造假圣旨的,首先就是皇帝的“身邊人”——宦官有機會。宋徽宗時期,梁師成、童貫就分別干過這樣的事。梁師成在得到皇帝的信任后,開始參與朝政,發展到最后,他竟然模仿宋徽宗的筆跡,偽造“御書”,然后摻進別的公文中一道下達。“御書”雖不是正規的“圣旨”,但其效力一點都不差——受文單位看到皇帝的“親筆批示”,自然不敢怠慢。
童貫的做法更加徹底干脆——直接假傳圣旨。不過,這事事出有因,得我慢慢道來。宋徽宗趙佶是一位酷愛藝術的皇帝,他除了愛好書法繪畫外,還喜歡奇花異石。為了搜羅奇花異石,他分別在蘇州和杭州設立應奉局和造作局。
應奉局的官員只要聽說哪家有奇花異石,就帶了兵闖進去,用封條一貼,就算征用去給皇帝進貢了。更可氣的是,這些奇花異石在沒運走之前還要百姓自己保管好,如有半點損壞,就要治“大不敬”之罪。搜刮來的奇花異石用船只運往汴京,十艘船組成一個編隊,是為一綱,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花石綱”。酷吏借強征“花石綱”之機敲詐勒索,弄得江浙一帶民不聊生。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臘率領農民起義,反抗宋朝的暴政。深受花石綱之害的江浙人民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壯大,發展到幾十萬人,并先后攻下了六州五十二縣,成了“氣候”。
得知方臘起義的消息后,宋徽宗任命大太監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率領十五萬大軍前往鎮壓。童貫到了江浙前線后,看到百姓受花石綱的侵擾十分嚴重,又聽說“亂賊”之所以不能迅速平定,就是因為花石綱的危害使得民怨沸騰,老百姓都痛恨政府而袒護叛黨。出于剿撫結合、分化瓦解的戰略需要,童貫命令下屬撰寫詔書,以宋徽宗的名義罷除花石綱和蘇杭應奉局和造作局。這篇詔書就像古代帝王頒布的《罪己詔》一樣,通篇表示自責,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皇帝一個人的身上。
江浙一帶的老百姓見到這一詔書后,對朝廷的怨恨消失了,對方臘起義軍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失去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再加上戰略上出現一些失誤,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很快就被童貫給鎮壓下去了。童貫是北宋末年的大宦官,他靠討好宋徽宗而獲得寵信,屬于地地道道的“壞人”。可是,他通過“假圣旨”撤消了蘇杭應奉局和造作局,廢除了花石綱,此舉確實減輕了當地老百姓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