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時代的不周山神戰(zhàn) 從兩虎相爭到三足鼎立
在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之后的幾百年,黃帝所統(tǒng)領的華夏部落進入了很長一段時期的休整期,誠然,這對于連續(xù)經(jīng)歷了兩場戰(zhàn)爭的先民們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修養(yǎng)機會。然而,這也給黃帝部族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試想一下,在那個還沒有進入信使時代的原始社會,部族間松散的聯(lián)盟,加上部族間的不時遷徙,依靠著祖輩間口耳相傳來傳遞信息的先民們,在那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曾經(jīng)對黃帝部族的認同感必然變得越來越小,而這個認同感跌落到一個臨界點之后,那些日益獨立的部族產(chǎn)生“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休整后,黃帝的曾孫顓頊登上了政治舞臺,在他統(tǒng)治的南部,有兩個日益強盛的部族,逐漸走進了歷史的舞臺,顓頊與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而這場戰(zhàn)爭,就是繼板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之后,上古神話時代的歷史上第三次大戰(zhàn),特別說明一下,所謂的神話時代,以帝堯為分界線,神話時代的主線故事往往以創(chuàng)世、造人、妖神鬼怪的紛爭為主,所以,古籍中對不周山之戰(zhàn)的描述有著很大程度上的神話色彩。
首先,講述不周山之戰(zhàn),我們要先了解兩個部族:祝融氏和共工氏。嚴格意義上來說,祝融氏、共工氏和顓頊,共同導演并策劃了不周山之戰(zhàn)。
先說祝融氏,之前我們提到過,上古時代的耕種,需要依靠一顆名為“大火”的星星,每個春分前的黃昏,“大火”都會在東方升起,提醒先民們春耕時刻的來臨。后來,先民們根據(jù)這顆星的運行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火歷,滿足日常的農業(yè)生產(chǎn),而祝融氏便是最早負責觀測“大火”并指導先民們的,他們在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在先民的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火歷由于精確度不能達到當時農業(yè)生產(chǎn)的要求,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除了一些研究天文歷法的專業(yè)性人事,很少有人再提起火歷,漸漸地,人們望文生義,以為是祝融氏發(fā)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是以官居火正,最后更想當然的認為他是上古火神。
共工氏呢?我們先從他的名字開始分析。要知道,古人起名字,并不是什么附庸風雅的行為,一般它們的名字是和他們平時生活緊密相聯(lián)的。
“共”在上古時代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雙手交叉,向天高舉,應該是膜拜神靈的一種姿勢。另一種是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估計也是膜拜神靈的姿勢,由此衍生的漢字有“供、恭”等。“工”,是上古時期建木觀測日影的工具,由此可見,共工氏最早應該是從事巫師一類的職業(yè)。再來看金文的“共”,好像很多人一起托舉起石頭,應該是從事建筑一類的職業(yè),中國漢字中,舉凡和建筑有關的字都離不開“工”,比如抬重物是“扛”;用力工作是“功”;盛水的陶器是“缸”……上古時代,需要修建的大型建筑,大概有兩方面,一是一些祭祀場所,二是治理水患所必需的堤壩。
由此可見,共工氏族應該是一群極度虔誠、世代守護天柱的宗教狂熱份子,而且他們還掌握著先進的建筑技術。古籍中記載,共工氏的定居之地是在一個叫做共山的地方,據(jù)考證,應該是如今的河南輝縣。那里南臨黃河,北靠太行山,河流兩岸有肥沃的田地和豐富的水源,是定居的好地方,可是這里一到汛期,便成水患,共工氏世代居住在此,修煉出一套治水的好本事自然不在話下。也正因為如此,共工氏逐漸被后世成為上古水神也就不奇怪了。
好巧不巧,祝融氏和共工氏兩個部族都處在黃帝部族的南方,當年炎帝與黃帝在板泉開戰(zhàn),炎帝落敗,臣服了黃帝之后,便率領著部分族人遷徙到了南方。在這里,他遇上了早已定居此地的祝融氏和共工氏,面對這兩個身份高貴的部族,炎帝自然樂意將他們變成“自家人”,于是他又祭出了炎黃部族百試不爽的一招大旗:聯(lián)姻!
然而,隨著黃帝部族在南方的統(tǒng)治力日益減弱,炎帝部族在南方的統(tǒng)治也開始舉步維艱,反而是祝融氏和共工氏日益強大,而因著有了炎帝的血脈,他們也就有了號令各部族的資本,這兩族實力相近,又都想成為老大,自然,一場爭霸之戰(zhàn)就不可避免了。
祝融氏和共工氏的戰(zhàn)爭打的還是很激烈的。隨著戰(zhàn)事的擴大,共工氏占據(jù)了黃河中上游,他們善于治水,自然也善于利用水,發(fā)動水攻,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記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從這里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共工氏已經(jīng)建立起了上古時代的第一支水師。
水師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順流直下,飄忽不定,先民們都是逐水而居,祝融麾下的部族自然很容易收到共工氏的攻擊,等祝融氏反應過來,集結反擊的時候,共工氏則棄岸等筏,揚長而去了。
如此反復,祝融氏即使再強大,都快抵擋不住了。就在共工氏快要取得這場爭霸戰(zhàn)的勝利之時,顓頊來了,本來的兩虎相爭,變成了三足鼎立,歷史,似乎和共工氏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