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為何自稱“孤”“寡”?有何含義
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君王自稱為“孤”、“寡人”?!肮讶恕备鼮槌R?。
孤人”是東周以前王的自稱,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兇事則稱孤,后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實際上,先秦時期這兩個詞通常作為 “王侯”的自稱,而不是天子。
先說“孤”。“孤”本指幼年喪父(母)的人,成為有喪事之大國諸侯的自謙,或庶方小侯的自稱。
《左傳.莊公十一年》:“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禮記.曲禮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稱曰‘孤’?!薄妒酚洝?、《漢書》文內未見有稱孤,后漢時地方割據者僭用為自稱。東漢曹操《讓縣城自明本志令》:“若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彼?,‘孤’本為諸侯之稱,到了漢末及三國群雄之割據僭竊者開始自稱為“孤”。
“寡”,少也?!肮讶恕?,寡德之人也,也有“寡德”、“寡君”,皆是先秦時期諸侯的謙稱。《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边@是諸侯對別國的謙稱?!抖Y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边@里是諸侯對本國臣民的謙稱。秦始皇繼位后曾使用一段時間寡人自稱,后棄用,而自稱為“朕”。 “寡人”漢以后出現較少,“孤”的使用時間較長,魏晉之時流行為王公自稱之辭。
為何古代王公自稱“孤”“寡”?
傳統觀點認為,孤寡是王公自謙之稱。古人稱呼講究禮貌,稱人用尊稱,自稱則用謙稱,稱人以德,自稱就以不德。
“孤”無父也,幼而無父曰孤,孤則人輕賤之。“寡”,少也,單獨皆曰寡。如此,孤、寡兩詞皆有非常刻薄之色彩?!独献印返谌耪拢骸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薄独献印匪氖掠衷疲骸叭酥鶒?,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p>
此外,不榖、不德也是先秦時期王公使用的謙稱。不榖即不善,不德即無德。先秦文獻中,不榖出現的次數極少。
古代稱謂文化發達,稱謂的復雜反映出嚴格的尊卑秩序,以及古人對禮制的重視。而現代社會,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被打破,古人的稱謂也漸漸湮沒在歷史文獻中。優秀的歷史劇受到大眾的喜歡和追捧,但畢竟屬于藝術創作。劇中人物稱謂不能反映歷史真實,觀眾不能以劇中情節為史實,隨意亂用。